春日,霧蒙天,只見海天相連處,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有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似的。滿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漁村。山巒時時變化,一會兒山頭上出現一座寶塔,一會兒山洼里出現一座城市,市上游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漸漸消散,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原先的島嶼又出現了。
這些描寫,不是神話,不是仙境,而是散文名家楊朔筆下的海市。海市這種奇異的自然景象古人就有記敘,他們誤認為海市是蜃(一種巨大的蛤蜊)吐氣而成,故又稱之為“蜃影”或“蜃樓”。《史記·天官書》:“海邊蜃氣像樓臺。”《本草綱目·鱗部一》:“(蜃)能呼氣成樓臺城郭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
海市蜃樓因其迅速消失的特性而被人們認為是虛幻的事物。其實不然,它是大氣中光折射的產物,它的產生有著很多科學道理呢! 在一定的條件下,近海面或近地面的溫度比高空低,空氣由于熱脹冷縮,上層的空氣比近海面或近地面的空氣稀疏,遠處物體反射的太陽光在射向空中的過程中,由于空氣疏密發生變化而折射,逐漸向地面或海面彎曲(見圖218),進入觀察者眼中,逆著光線望去,就覺得好像是從海面上空的物體射過來的一樣。而當空氣的密度發生變化時,光的折射消失,這種景象也就消失。這個道理也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演示。拿一個硬幣放在一個空杯子里,觀察者選擇好一個位置剛好看不見杯中的硬幣。再往杯中倒水,就會發現硬幣在慢慢上升,并能完全看見原先看不到的硬幣。這也是一種光的折射。我們后來看到的“硬幣”只是一個虛像,就如空中的海市一樣。
海市的出現有特定的自然條件,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它常發生在夏季的海面或沙漠,我國山東的蓬萊是觀海市的最理想的處所,在那里常常可見渤海廟島群島的幻景。《夢溪筆談》載:“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1988年6月17日下午14時20分至19時左右,在蓬萊閣又出現了海市,山東電視臺記者孫玉平拍攝到現場實況,并在山東電視臺播出。
海市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造物主給人類的一份厚厚的饋贈。
圖218
(胡強)
【評點】
這是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作文訓練題而作的。該題提供了三則材料,一是新華社的新聞報道,二是對海市蜃樓現象、形成原因的說明,三是楊朔在《海市》中的有關描述。
小作者對原材料的處理組合得當。對《海市》中的片斷材料,用改寫,改寫文字,符合文體特點;對成因的說明材料,用擴寫,使其具體;對新聞報道,作為舉例。別外還增加了新材料。
習作較好地運用了摹狀、詮釋、引用、舉例、圖示等說明方法。
上一篇:《金箔》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綠色工廠》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