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蕃懸榻是什么意思
【典源】 《太平御覽》卷四七四引吳·謝承《后漢書》曰:“徐稚字孺子,豫章人。家貧常自耕稼,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時(shí)陳蕃為太守,以禮請(qǐng)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后舉有道,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又引晉·袁山松《后漢書》 曰:“周璆字孟玉, 為樂城令, 逍遙無事,縣中大治。去官,征聘不至。陳蕃為太守,璆來置榻,去懸之。”《后漢書·徐稚傳》、《后漢書·陳蕃傳》亦載。
【今譯】 后漢徐稚字孺子,豫章人,家貧常親自耕種,品行恭謹(jǐn)講禮義,官府屢次征召他,也不應(yīng)聘。當(dāng)時(shí)陳蕃為豫章太守,禮聘徐為郡功曹,徐稚也欽仰陳蕃的清名,去拜謁了他。陳蕃在郡不喜歡接待賓客,只為徐稚專門設(shè)一床榻,徐稚去則將榻懸起。另陳蕃為樂安太守時(shí),郡中有高士周璆、陳也為他專設(shè)一榻,去了就懸起來。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人敬賢禮士;也形容賓主交情深厚,情意款洽。
【典形】 陳蕃解榻、陳蕃榻、陳蕃懸榻、陳榻、拂榻、高人榻、高懸一榻、掛榻、解榻、南州懸榻、設(shè)榻、榻解懸、下塵榻、下榻、下榻見賢、下榻榮、徐孺榻、徐榻、懸床、懸榻、懸榻待士、稚榻、故榻滿埃塵、榻正懸、舊榻懸塵、一榻高懸、一榻陳蕃、榻空懸、置兩榻、留賓有榻、推塵榻、招徐稚、郡榻塵、陳蕃禮高士、一榻容孺子、留徐稚。
【示例】
〔陳蕃榻〕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陳蕃懸榻〕 唐·劉長(zhǎng)卿《送李校書適越》:“陳蕃懸榻待,謝客枉帆過。”
〔陳榻〕 唐·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鄭鄉(xiāng)空健羨,陳榻未招延。”
〔拂榻〕 唐·趙嘏《西峰即事獻(xiàn)沈大夫》:“拂榻從容今有地,酬恩寂寞久無人。”
〔高人榻〕 唐·錢起《秋霖即事聯(lián)句》:“長(zhǎng)者車猶阻,高人榻且懸。”
〔高懸一榻〕 唐·杜牧《懷鐘陵舊游》之二:“未掘雙龍斗牛氣,高懸一榻棟梁才。”
〔掛榻〕 宋·曾鞏《贈(zèng)黃降自宜城赴官許昌》:“高齋掛榻驪歌后,坐守塵編少往還。”
〔解榻〕 唐·高適《東平旅游奉贈(zèng)薛太守》:“叨承解榻禮,更得問縑游。”
〔南州懸榻〕 清·王攄《賀長(zhǎng)洲相公》:“憶自南州懸榻日,來為東閣掃門人。”
〔設(shè)榻〕 宋·陳師道 《謝赟闍梨見記》:“終歲杜門逃俗士,為師設(shè)榻對(duì)修筠。”
〔榻解懸〕 明·高啟 《答胡博士留別》:“久話燈催剪,頻過榻解懸。”
〔下塵榻〕 南朝梁·沈約《和謝宣城》:“賓至下塵榻,憂來命綠樽。”
〔下榻見賢〕 宋·黃庭堅(jiān) 《別蔣穎叔》:“下榻見賢傾禮數(shù),后車載士回風(fēng)騷。”
〔下榻榮〕 宋·陸游《王與道尚書挽詞》之二:“昔遇開藩日,嘗叨下榻榮。”
〔徐孺榻〕 宋·蘇轍《騰王閣》:“使君東魯儒,府有徐孺榻。”
〔徐榻〕 唐·杜正倫《冬日宴群公于宅》:“李門余妄進(jìn),徐榻君恒設(shè)。”
〔懸床〕 隋·李德林 《相逢狹路間》:“懸床接高士,隔帳授諸生。”
〔懸榻〕 唐·李白《送黃鐘之鄱陽謁張使君序》:“受客接士,即原嘗春陵之亞焉。每欽其辭華,懸榻見往。”
〔懸榻待士〕 唐·駱賓王《上兗州刺史啟》:“加以懸榻待士,擁篲禮賢,汲引忘疲,獎(jiǎng)?lì)}不倦。”
〔稚榻〕 唐·杜牧《分司東都寓居履道》:“稚榻蓬萊掩,膺舟鞏洛停。”
上一篇:陳蕃下榻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陶潛五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