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睨柱是什么意思
【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 (wei) 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及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i) 柱,欲以擊柱。……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今譯】 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地有名的和氏璧。秦昭王聞知,給趙王寫信,想以十五座城來換璧。趙國商議未定,要找一個能出使秦國的人,也找不到。宦者令繆賢說:“我有個門客藺相如可以去。’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要以十五城換我的璧,可以嗎?”相如說:“秦強趙弱,不能不給!”趙王問:“誰可去出使?”相如說:“如果大王真沒人的話,我愿意去。城歸趙國就將璧留下,如城不給,我將璧原封不動地帶回。”趙王即派藺相如捧璧西入秦國。至秦后,相如將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交給侍姬及臣子們傳看,大家都歡呼萬歲。相如見秦王沒有誠意,就說:“璧上有疵點,讓我給您指出來。”秦王將璧交給相如,相如拿著璧退后,倚著殿柱,盛怒使頭發都豎了起來。對秦王說:“我來后見到的種種跡象,表明您沒誠意將城交給趙國,所以我將璧要回。大王如果逼迫我,我的頭和璧就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斜眼看著柱子,準備要撞。秦王恐怕他真的撞,連忙道歉,不敢強奪,并表示齋戒五天,再正式交割,讓相如在賓館住下。相如考慮秦王盡管齋戒,一定仍會負約不給趙城,便讓其隨從改換衣服,帶著璧從小道返回趙國。
【釋義】 后以此典表現大義凜然、不懼強權的氣慨; 或用以表示事物完好歸還。
【典形】 抱璧還、沖冠發、回趙璧、睨楹、睨柱、睨柱吞嬴、怒發沖冠、頭碎柱、完璧全歸,先生令趙重、相如璧、相如睨柱、趙璧全、指圖睨柱、全趙璧、能回趙璧、入貢全璧、璧終全、酬趙璧、秦璧歸、回趙璧、頭碎璧。
【示例】
〔抱璧還〕 清·王夫之 《讀指南集》:“絳節生須抱璧還,降箋誰捧尺封閑?”
〔沖冠發〕 明·吳易《滿江紅》:“到而今,薪膽向誰論,沖冠發。”
〔回趙璧〕 宋·張元干《挽李文然明再次前韻》:“睨柱倘能回趙璧,思鱸安用過吳儂?”
〔睨楹〕 晉·潘岳《西征賦》:“想趙使之抱璧,瀏睨楹以抗憤。”
〔睨柱〕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 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睨柱吞嬴〕 宋·文天祥《大江東去·驛中言別友人》:“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
〔怒發沖冠〕 宋·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頭碎柱〕 金·元好問《四哀詩·王仲澤》:“壯志相如頭碎柱,赤心嵇紹血沾衣。”
〔完璧全歸〕 清·黃景仁《送客甫歸里》:“脫囊生贈吳三尺,完璧全歸趙百城。”
〔先生令趙重〕 宋·范成大《送洪內翰使虜》:“正倚先生令趙重,寧容驕子詫胡強。”
〔相如璧〕 元·王逢《秋感六首》之三:“連城不換相如璧,百結何妨子夏衣。”
〔相如睨柱〕 北周·庾信《擬連珠》:“是以曹劌登壇,汶陽之田遽反;相如睨柱,連城之璧更還。”
〔趙璧全〕 宋·范成大《復以蟾硯歸龔養正》:“鄭環信美非吾寶,趙璧猶全任汝歸。”
〔指圖睨柱〕 宋·蘇軾《張近幾仲有龍尾子硯》:“君不見秦趙城易璧,指圖睨柱相矜夸。”
上一篇:相如求凰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破賊屐折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