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樓是什么意思
【典源】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王粲)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tuo),不甚重也。” 《文選·王粲〈登樓賦〉》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荊州記》曰:“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劉良注:“仲宣避難荊州,依劉表,遂登江陵城樓,因懷歸而有此作,述其進退危懼之狀。”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今譯】 三國時王粲字仲宣,山陽高
平 (今山東省金鄉一帶) 人,他少時即有文名,受到蔡邕賞識,十七歲時朝廷征召他為黃門侍郎,他沒有應召,南去荊州投靠劉表。劉表看他其貌不揚,身體又瘦弱,不甚重視他。王粲在荊州不得意,又懷念故鄉,因登城樓作賦,抒發自己懷念家鄉的苦悶心情。賦的大意為:“登上城樓四下眺望,在這閑暇的日子消消煩憂。看這座城所在的地方,實在開闊而平曠。莊稼茂盛,布滿了田疇。景物如此美好可并非我的家鄉,有什么值得在此滯留! 遭逢世亂而遷徙南來,消磨歲月直到如今。鄉情戀戀心想歸去,什么可以負擔這沉重的憂思? 人人心里都眷念故土,不論窮富貴賤都是一樣!”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羈旅異鄉,思念故土的情懷; 或以“依劉”等指依附他人。
【典形】 粲登樓、粲公樓、登樓、非吾土、賦登樓、賦異鄉、劉依、事劉、思家王粲、王粲登樓、王粲賦、王粲樓、王生悲異國、無劉表、信美非吾土、依劉、依劉表、依人王粲、仲宣哀、仲宣懷遠、仲宣樓、仲宣去國、仲宣賦、思鄉王粲、悲王粲、高樓憶仲宣、王粲賦歸歟、王粲殊方淚、飄零王粲、登樓王粲、登臨仲宣、仲宣依人、去國王粲、王粲依人、登樓賦、依劉賦。
【示例】
〔粲登樓〕 清·黃景仁《水調歌頭·仇二以湖湘道遠》:“離擊筑,驩彈鋏,粲登樓。仆雖不及若輩,頗抱古今愁。”
〔粲公樓〕 唐·杜牧《題水西寺》:“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
〔登樓〕 宋·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
〔非吾土〕 南朝宋·鮑照《夢還詩》:“此土非吾土,慷慨當訴誰?”
〔賦登樓〕 宋·蘇軾《次韻答邦直子由》:“無事會須成好飲,思歸時欲賦登樓。”
〔賦異鄉〕 宋·陳師道《再和寇十一》之一:“馬游從昔哀吾老,王粲當年賦異鄉。”
〔劉依〕 元·耶律楚材《和張敏之鳴鳳曲韻》:“有材希晉用,失志欲劉依。”
〔事劉〕 明·陳子龍《經王粲墓》:“從軍神武終依魏,作賦悲涼且事劉。”
〔思家王粲〕 清·李鍼《雜感》:“嘆逝陸機同閱世,思家王粲獨登樓。”
〔王粲登樓〕 宋·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
〔王粲賦〕 明·何景明 《秋興》:“去國尚思王粲賦,逢時空惜賈生才。”
〔王粲樓〕 唐·張九齡《侯使石頭驛樓》:“自守陳蕃榻,常登王粲樓。”
〔王生悲異國〕 明·唐寅《霜中望月悵然興懷》:“不是王生悲異國,自緣風物重沾襟。”
〔無劉表〕 明·楊慎《鷓鴣天·北巖寺酒闌書感》:“側身天地無劉表,徙倚闌干日又斜。”
〔信美非吾土〕 晉·潘岳《在懷縣作》之二:“信美非吾土,只攪懷歸志。”
〔依劉〕 清·孔尚任《桃花扇》:“烽煙滿郡州,南北從軍走; 嘆朝秦暮楚,三載依劉。”
〔依劉表〕 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徑欲依劉表,還疑厭稱衡。”
〔依人王粲〕明·岑征《湘潭晚春寄耒陽胡使君》:“避地少陵猶寄食,依人王粲漫從軍。”
〔仲宣哀〕 唐·杜甫《秋日荊南述懷》:“蒼茫步兵哭,展轉仲宣哀。”
〔仲宣懷遠〕 宋·李清照 《鷓鴣天》:“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仲宣樓〕 明·馮惟敏《新水令·訪沈青門乞畫》:“怎不上仲宣樓? 也不駕剡溪舟?”
上一篇:王喬騎鶴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班姬團扇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