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
【典源】《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yi),砉(xu) 然響然,奏刀騞(huo)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i)導大窾(kuan),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gu) 呼! 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huo)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所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今譯】 庖丁給文惠君宰牛,他手觸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的聲響,進刀時刷刷的,無不合乎音律。符合《桑林》舞曲與《經首》樂曲的節奏。文惠君驚嘆地說:“啊,太好了! 宰牛的技術怎么會達到如此的地步呀?”庖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愛好的是道,已超出一般技藝的范圍了。起初我宰牛時,所看到的無不是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就再見不到完整的牛了。現在,我只用精神去感知,而不必用眼看。感官的作用已經停止,僅思想心神在活動。依照牛體的結構,我從空隙大的地方進刀,再順著骨節的縫隙運刀,不曾碰著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著在骨上的肉及筋肉聚結之處,更何況大骨頭呢? 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 一般的廚師一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如今我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了,而刀刃還像剛磨的一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卻薄得似乎一點厚度也沒有,把極薄的刀刃置入有間隙的骨節中間,顯得非常寬綽,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還像剛磨的一樣。雖然如此,每遇筋骨交結的地方,我覺得難于下刀,就格外謹慎,目光專注,動作緩而不急躁,這樣,刀只輕輕一動,整頭牛就骨肉相離了,肉好似土塊散落在地上。此時,我提刀而立,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干收藏。”文惠君很受啟發,說:“妙啊! 聽了庖丁一席話,我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觀察事物精辟透徹,處理問題能夠因勢利導,得心應手; 也以“肯綮”等形容事物的關鍵部分。
【典形】 丁解牛、發硎、解牛、肯綮、目牛無全、牛刀投隙、庖丁、庖丁解牛、綮肯、刃游余地、刃有余、善刀、投刀、無全牛、游刃、游刃有余、余刃、牛在肯全形、庖丁投刃、庖丁下刀遲、目無全牛、不見全牛、解全牛、釋牛刀、投虛刃、不目全、刀解牛。
【示例】
〔丁解牛〕 宋 · 陸游 《六藝示子聿》:“沛然要似禹行水,卓爾孰如丁解牛?”
〔發硎〕 唐·杜甫《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掘獄知理劍,提刀見發硎。”
〔解牛〕 宋·崔遵度《屬疾》:“筆苑多批鳳,詞鋒勝解牛。”
〔肯綮〕 宋·陸游《倚筇》:“未免解牛逢肯綮,豈能相馬造精微。”
〔目牛無全〕 晉·孫綽 《游天臺山賦》:“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牛刀投隙〕 宋·蘇軾《黃幾道郎中同年挽詞》:“井水無波任缾綆,牛刀投隙任宮商。”
〔庖丁〕 宋·孫何《讀杜子美集》:“庖丁盡余刃,羿彀肯虛彎。”
〔庖丁解牛〕 宋·黃庭堅《寄上叔父夷仲》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監市履豨知民心。”
〔綮肯〕 唐·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只憂非綮肯,未覺有羶腥。”
〔刃游余地〕 元·李庭《水龍吟·蕭公弼生朝》:“盡道翱翔物外,解牛刀,刃游余地。”
〔刃有余〕宋·曾鞏《酬江西運使蔣穎叔》:“收科同日曳華裾,砉劃驚聞刃有余。”
〔善刀〕 宋·陸游《道室雜詠》:“輕用鏌铘終折缺,善刀何止解千牛。”
〔投刃〕 唐·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所謂投刃而皆虛,為其政而則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懷思。”
〔無全牛〕 宋·黃庭堅《都下喜見八叔父》:“德音潤九里,政事無全牛。”
〔游刃〕 唐· 張祜 《送韋正貫赴制舉》:“大戰希游刃,長途在著鞭。”
〔游刃有余〕 宋·黃庭堅《次韻寄上七兄》:“誰言游刃有余地,自信無功可補天。”
〔余刃〕 唐·白居易《崔咸可洛陽縣令制》:“加以詞學,緣飾吏能,操割洛陽,必有余刃。”
上一篇:莊周夢蝶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庾公塵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