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鱗是什么意思
【典源】《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今譯】 龍這種動物,可以通過馴熟接近來騎它,但它的喉下有逆鱗一尺長,如果人觸犯逆鱗它就會殺人。君主也有逆鱗,游說之士如果能不觸犯君主的逆鱗就可以成功了。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觸犯君主而致其發怒。
【典形】 觸龍鱗、犯鱗、犯龍鱗、鱗批、逆鱗、批鱗。
【示例】
〔觸龍鱗〕 唐·白居易《贈江州李十使君員外》:“仰頭驚鳳闕,下口觸龍鱗。”
〔犯鱗〕 唐·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施次大梁》:“處困羞搖尾,懷忠壯犯鱗。”〔犯龍鱗〕 唐·李白 《猛虎行》:“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
〔鱗批〕 清·楊潮觀《魏征破笏再朝天》:“良言偏逆耳,老成人去,誰與鱗批。”
〔逆鱗〕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
〔批鱗〕 清·邵長蘅《題冀渭公所藏梅花詩卷》:“濺血九原仍化碧,批鱗一疏獨流丹。”
上一篇:輕裘緩帶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道同功異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