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才能更開心:巴納姆效應
學點心理學,保持好心情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巴納姆效應。提到這個,你也許并不了解。舉例來說,比如我們去爬山,路遇一位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大和尚。和尚微笑著說:“施主,你我有佛緣,我來與你說上幾句?!蓖ǔR驗楹闷嫘尿屖梗覀儠肼犚宦犓趺凑f,結果一路聽下來會暗暗吃驚,他說的真準,高僧在此。之后好多年不解,為什么他會那么懂我,感覺很神秘。這就是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心理學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并根據測驗結果分析,得出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此茝娪?、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適用于任何人,這些語句后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人們為什么常常陷入巴納姆效應,認同那些泛泛而談的描述?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自我認知,而往往精確的自我認知又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經常從別人眼中去了解自己。另外,所有人都渴望自己被欣賞。人具有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我們應該學會避免巴納姆效應左右我們,要學會去面對自己,培養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時時刻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是將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地位觀察,于是只能借助外界的信息來認識自己。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境當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要想真實而客觀地看清自己,就必須克服巴納姆效應。
第一,勇敢地面對自己,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不掩耳盜鈴,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或以己之長比人之短。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第三,以他人為鏡,參照合適的對象,通過與其在各方面進行比較來認識自己,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第四,要善于總結,從過去的重大成敗事件中總結經驗教訓,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從而正確認識自己,接納和認可并不完美的自己,這樣才能更開心。
上一篇:認識和欣賞你所擁有
下一篇:讓煩惱隨自我中心主義一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