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增強抗擊打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引起人各種情緒和行為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對事件的看法、態度、評價等認知。改變人對事件的認知,就可改變人的情緒和行為。這給了我們一個在遭遇挫折時改變負面情緒和行為的方法,就是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孩子尚在成長的初級階段,各種認知處于初形成時期,必然是不成熟的,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去糾正孩子不合理的認知,提高他的認知水平,則有助于增強他對挫折的抵抗能力,使他的內心變得強大。
這種情況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例如:
在一次體育課上,大部分同學跳繩都跳得特別好,唯獨一個孩子跳得不好,他很不高興。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從認知上引導孩子:“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擅長,你不擅長跳繩,但你擅長打乒乓球。跳繩跳得不好不要緊,在你擅長的方面好好努力就行了。沒必要拿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長項比?!焙⒆勇牶?,情緒好轉。
女兒剪了個短發,被班里的兩名男同學嘲笑“假小子”,女兒回家后特別不開心,說全班同學都認為她的發型難看,她第二天不想去上學了。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她:“男孩女孩都可以剪短發,并不是說留短發就是假小子,那兩名同學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不要放在心上。另外,只有兩名同學嘲笑你,并不是全班同學哦。說不定其他同學認為你留短發很好看呢,不信,你明天去學校試試看?!焙⒆勇牶?,情緒好轉,決定第二天開開心心上學去。
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心情非常沮喪,認為:“我原來是個優秀的學生,現在不是了,我太糟糕了!”他的不良情緒又引發了不良的行為,無法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行為又會誘發新的不良情緒:“我不能專心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已經非常糟糕了。父母可以這樣引導:“一次考得不好不能說明你就不優秀了,你以后還要經歷很多次考試,只要繼續努力,把后面的考試考好,就依然是個優秀的孩子。而且,一個人優秀不優秀是多方面的,學習只是一方面,不要糾結在這一方面。你看你,球打得好,琴彈得也好,仍然很優秀??!”孩子聽后,認為父母說得有道理,情緒好轉。
在這三個案例中,使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或行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跳繩跳得不好、留短發被同學嘲笑和一次考試沒考好這三件事情,而是孩子對這三件事情的看法。而父母通過糾正孩子對事情的不合理的看法,從而改變了孩子的負面情緒和行為,增加了孩子對挫折和負面評價的抵抗能力。
改變孩子不合理的認知,有點類似我們所說的心靈雞湯,即從孩子的頭腦中拿走沒有營養的價值觀,再為他輸送有營養的價值觀,從而趕跑孩子心中的負能量。所以,改變孩子不合理的認知,是教會孩子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用理性的思維趕走感性的情緒困擾。
如果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僅停留在感性階段,那不過是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人很容易淪為情緒的奴隸。所以,必須要上升到高級階段,即理性階段。所謂理性階段,就是從更全面、更加客觀現實的角度思考問題。當孩子的認知水平從感性階段提高到了理性階段,就較少產生負面的情緒和行為。
但要注意,所謂“合理”或“不合理”的認知都是相對的。在孩子看來,他的感性認知也是合理的,父母在糾正孩子的認知時,孩子剛開始可能有抵觸情緒,認為父母的看法才是不合理的。所以,父母在糾正孩子的不合理認知時,一定要注意方法,委婉地、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一開始就粗暴地說:“你這樣想是不對的!”而是要溫柔地對孩子說:“你看,我們能不能這樣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合理的認知,什么是不合理的認知,這兩者又該如何區別呢?又如何通過糾正孩子的不合理認知來提高他的認知水平,讓他的內心變得強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絕對化的要求
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這種要求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樣的詞匯聯系在一起。如“上次他生日我送了他禮物,我過生日他也應該送我禮物”“我必須考到第一名”“他們必須和我做朋友”,這種絕對化的要求通常會讓孩子失望。因為這都是孩子的主觀愿望,但事實不一定剛好符合他的愿望。因此,當事實與孩子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孩子就會感到失望。
父母要引導孩子不要用絕對化的要求去思考問題:“上次他過生日我送了他禮物,這次我過生日他能送我禮物最好,如果不送我也要接受,因為我無法決定別人的想法和做法。”
“我盡量考到第一名,如果考不到也很正常,因為別人也在努力。”
“我希望他們都能和我做朋友,但這只是我的想法,別人不一定是這么想的?!?/p>
引導孩子放棄絕對化的要求就是引導孩子不要過于期待和控制結果及別人的想法或做法,因為這是無法控制的。
2.過分概括化
過分概括化指的是以偏概全,以點否定面。在第二個案例中,兩個同學嘲笑自己,就認為全班同學都嘲笑自己;或者一次手工沒做好,就認為自己是個笨蛋;自己某方面不如別人,就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從而否定自己的價值,陷入自卑、自責等負面情緒和心理。這種認知顯然是不客觀的。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指出孩子想法中不客觀的部分,使他的想法符合現實情況。要引導孩子針對具體的行為來評價自己,不要輕易波及人格。如自己做錯了一件事,就反省這件事為什么沒做好,而不是由此去否認自己的價值。
3.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是把一件事情的后果想象得過于嚴重,推論到非常糟糕、可怕、無法挽救的局面。例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覺得“完了,我考不上好學校了,我這輩子都完蛋了”,從而陷入恐懼、恐慌的負面情緒中。實際上,一次考試沒考好并不會絕對導致考不上好學校這個結果,更不至于這輩子都完蛋了。任何一件事情發生后,可能演變出更壞的結果,也可能演變出更好的結果。若只想象它糟糕的一面,顯然是不夠全面和理智的。
這個時候,孩子要做的是從這種糟糕至極的認知中擺脫出來,看到事物發展的兩面性,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努力和改變,使事情演變出好的結果。同時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最糟糕的結果發生,自己也應該接受。因為,內心強大的標準之一就是想法和行為要基于現實,而不是與現實相反——沒發生的去幻想,已發生的不接受。這肯定會讓自己的內心痛苦不堪。
簡單來說,什么是合理的認知?即大多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觀現實;能使孩子保護自己,使自己心情愉快;能使孩子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標;能使孩子不介入他人的麻煩;能使孩子消除不良情緒。
那什么是不合理的認知呢?即不符合現實,主觀臆測;使孩子產生情緒困擾;使孩子難以達到現實的目標而苦惱;主動介入他人的麻煩;長時間無法消除和減輕情緒困擾,造成不適當的反應。
可以看出,這對孩子來說還是比較復雜的,以他們的認知水平和人生經驗,尚無法判斷自己認知的合理性,這就需要父母去引導。因此,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需要父母的極大參與。但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認知也不是百分之百合理的。事實上,導致不合理認知的三種傾向在成人的世界里也經常出現,所以,父母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讓自己的認知更趨向合理化,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上一篇: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下一篇:操控那些可以控制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