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恐懼癥是怎么回事
我們都知道,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有很多種,比如快樂、悲傷、憤怒等,這些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見情緒,其中就包括恐懼。我們成人有恐懼情緒,其實,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出現恐懼情緒,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恐懼超出了一定的時間,并且恐懼無法減輕的話,就很有可能是恐懼癥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兒童恐懼癥。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判別孩子是否患有恐懼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判:
(1)孩子在看童話書或者電視時,出現了一些令人害怕的場面,孩子是表現得淡然還是十分害怕?
(2)你的孩子是恐懼某個具體事物還是某一類或者與這一事物相關的事物或現象呢?比如,害怕蛇還是害怕一切蠕動的爬行動物呢?
(3)當出現了孩子害怕的事物后,孩子的生活是很快恢復正常,還是受到很大影響?
(4)當恐懼事物消失或者你將孩子帶離恐懼事物發生的現場時,他是能馬上平復心情,還是對事物一直耿耿于懷、惴惴不安呢?
(5)當恐懼事物出現后,孩子的行為舉止、情緒出現了很大的波動,甚至喪失某種行為能力嗎?
(6)當我們已經為孩子解釋過他所恐懼的事物后,孩子是能理智地接納你的解釋進而解除恐懼情緒還是不管我們如何解釋,都無法消除其恐懼?
對于以上六個問題,答案都為“是”或“否”,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說明你的孩子對事物的恐懼處于正常范圍內。作為家長,我們無須過多擔心,孩子尚處于童年階段,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隨著孩子的成長和所學知識的增多以及我們父母的引導,孩子的恐懼情緒自然能得到控制和消除。
而假如你的答案都是后者,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很可能患有恐懼癥。
當然,兒童恐懼癥的患者并不少,一些兒童在患有這種疾病以后,其性格和心情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比如孩子會變得內向、自卑、逃避交流,且伴隨一些常見的癥狀,這些癥狀是:
特點一,性格內向,情緒激烈。內向者安靜、不喜歡與人溝通和交流;易焦慮,對于外界的情緒反應過于強烈,一旦情緒產生,就很難心情平復;與人交往時,情緒不穩定,強烈的情緒反應影響他們的正常適應。
特點二,自卑,常自我貶低,在社交中自信不足,太過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且很多時候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和交往。
特點三,過于敏感。總是認為被人不喜歡、厭惡自己,如果交流的對象是陌生人,他們會表現出更緊張。
兒童恐懼癥是指兒童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定的異常恐懼情緒。表現為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觀事物和情境產生過分的恐懼情緒,出現回避、退縮行為。患兒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受損,并且已有上述表現至少1個月。
什么可以將兒童恐懼癥分為以下幾種:
1.兒童社交恐懼癥
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情緒和回避行為。具體表現為:
(1)與陌生人(包括同齡人)交往時,存在持久的焦慮,有社交回避行為。
(2)與陌生人交往時,患兒對其行為有自我意識,表現出尷尬或過分關注。
(3)對新環境感到痛苦、不適、哭鬧、不語或退出。
(4)患兒與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時,社交關系良好,并且以上表現至少已1個月。
2.兒童學校恐懼癥
屬于兒童恐懼癥的一種,是孩子心理適應能力不良的一種表現,這種心理癥狀在女孩身上比男孩更常見,原因一般是:學校老師對孩子管教過嚴、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運用語言和體罰的方式讓孩子的心理遭受打擊;師生關系緊張、家庭發生變故、父母離異或者生病、死亡等。主要表現為孩子上學前訴說自己有頭痛、腹痛等不適,不愿上學,并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
實際上,不管孩子患上了何種恐懼癥,都不僅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諸多影響,也會對孩子日后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需要我們家長引起重視。
如果問題嚴重,以至于我們無法自行引導,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那么,面對這些情況,我們父母該怎么辦呢?
面對這種情況,需對孩子進行綜合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包括系統脫敏法、實踐脫敏法、沖擊療法、暴露療法、正性強化法、示范法等)結合支持療法、認知治療、松弛治療及音樂與游戲療法一般可取得較好療效。對癥狀嚴重的孩子可給予小劑量抗焦慮藥物或抗抑郁藥物。
以上文章給我們介紹的就是兒童恐懼癥常見的癥狀了,我們在生活中發現孩子在晚上睡覺有不正常的表現的時候,出現夜驚或者是哭鬧的癥狀的時候,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上一篇:做人要大氣,大氣才有人氣
下一篇:養成不斷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