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的智慧
我是一個hugger,即一個擁抱者。喜歡擁抱人,喜歡被擁抱。由于這種喜好,在國內我常遭人側視。尤其是保守的老媽,一看本人張開雙臂,就忙不迭地躲開,同時還來句:“去,去,去,別凈來虛的。”
在老媽看來,與其擁抱表示熱愛,不如干活更為實在。其實,擁有我媽這種想法的人巨多。在不喜歡肢體接觸,提倡含蓄內斂的中國,擁抱這種舶來品目前還屬奇怪和夸張行為。
一次,一個朋友參加了關于情感和溝通的培訓課。課上,老師的娓娓而談讓他意識到平時對老婆關心和表達實在太少,于是當即決定回家就要以擁抱示情。當晚,當他進門緊緊擁抱住老婆時,那動人心弦的三字經還沒出口,腦門上就多了一只手,接著耳邊又傳來一句:“你發燒了?”
兩個人的事兒,你不得不知
像握手一樣,擁抱是人們見面時的一種問候禮儀和禮節。盡管無法詳細考證擁抱的起源,但結合握手本源是男人為向對方表示沒有攜帶武器的一種示好表示,估計擁抱也與此有關,是握手的升級版。
一般情況下,擁抱發生在兩人之間,既可以是熟人,也可以為陌生人。擁抱在歡樂中進行,也在悲傷中發生。它包含著各種復雜信息,既可以表示問候,也可以傳遞支持。擁抱表達重逢喜悅,也寄托離別惆悵;它既反映濃濃敬意,也烘托深深愛意。
美國禮儀專家佩吉 波斯特曾說:“禮儀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是為了表達尊重采取的一種適當行為與舉止。”為從容應對、禮貌回應,人們因此更需要在進行和接受擁抱時了解擁抱的目的和動機,避免“會錯情”、“表錯意”、陷入尷尬或失禮境地。
困惑1:什么時候與什么人擁抱
一個擁抱代表著一種情感。無論是何種情感,前提必須是共享和互通,即雙方“心領神會”,愿意擁抱或被擁。如果貿然或突然擁抱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輕者被認為神經不正常,重者將被看成騷擾或侵犯者,甚至可能因此惹上官非。
一般而言,西方人較東方人更為熱情開放,更能接受擁抱,尤其在俄羅斯,擁抱禮更是一種傳統習俗。另外,由于我們很難了解陌生人對身體接觸和行為的禁忌,熟人間擁抱比陌生人更為保險。即使在擁抱禮起源的歐美國家,初次見面或關系不甚相熟者也會比較慎重考慮是否要進行比握手更晉級的擁抱禮。
例外:
在歐美國家和風俗允許的情況下,和親密的家庭成員或私交非常好的“死黨”及密友見面擁抱甚至互相親吻都是非常自然的。
如果住在美國南部,年齡在70歲以上和7歲以下,只要愿意,你可以擁抱任何人。在這個盛行擁抱禮的地區,對于這兩個年齡段的老人和兒童,主動擁抱別人被看成是一種可愛的行為舉止,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擁抱族,就搬到那里吧!
都說西方人講究“平等”和“尊重”,即使對未成年兒童,如果沒有獲得對方或家長許可,草率進行身體接觸和擁抱也會讓兒童和家長感到不適,甚至導致為個人招惹不必要麻煩。
一次,我和國內的一位朋友到加州旅游。住酒店時看到一個金發碧眼、非常可愛的四五歲男孩。朋友因為特別喜歡那個像洋娃娃一樣的小孩,一邊上前搭話,一邊伸手輕輕撫拍小孩肩膀。還沒待我開口制止,小孩臉色一變,刷地跑向爸爸,一邊手指著朋友,一邊不悅地說:“Daddy,she touches me(爸爸,她碰我!)!”小孩爸爸順著手勢朝我們望來,也許看我們不像壞人,也許本身比較通情達理。他朝我們笑笑,然后轉過頭告訴男孩說:“Yes,but in the nice way.(是的,她碰了你,不過是以一種友好的方式)。”
事后,當朋友了解了來龍去脈后,我們一起吃了頓大餐,共同慶祝此次遇到好人“有驚無險”。不過,從那兒之后,無論再漂亮可愛的洋娃娃,朋友都不再貿然出手了。
困惑2:上還是下?前還是后?
除非是左撇子,通常我們會在雙方走近后,站立。然后各自抬起右臂,把右手搭在對方左肩進行擁抱。
如果不想被人暴打,兩條擁抱法則一定要記牢:
一、永遠永遠不要在擁抱時把手放置對方腰部以下。
二、永遠永遠不要在正前方與對方面對面擁抱。
例外:
1.如果皮癢,愿意被暴打。
2.如果屬于對方至親或愛人范疇。
3.如果對方是一個7歲以下的可愛小孩。
困惑3:是否“得擁進吻”?
通常而言,社交親吻方式因人而異。在多元化社會、多元化宗教與傳統的今天,如果不確信個人魅力足以“雷”倒對方,使其接受更親密舉止,最好僅以握手為止。
美國社會學家考瑞曾說:“我從不會在初次見面時就親吻對方,但如果對方發出這樣的暗示,我也會禮貌地予以配合。事實上,我并不喜歡和并不親密的人以親吻示好。雖然這種方式充滿善意,能夠拉近兩人距離,但我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得知對方要親吻自己時,慌不擇路逃開的窘迫樣子。”
困惑4:商業場合是否要擁抱?
隨著握手逐漸成為世界通用商業禮節,擁抱和親吻禮已經變得很為慎行。美國禮儀專家佩吉 波斯特建議:為避免給名譽和職業帶來負面影響,商業場合應盡量避免除握手以外的任何身體接觸,尤其是異性和上下級之間的接觸,更要謹慎。
美國另外一位禮儀專家建議;親吻禮要因對象和場合而定。如果一位由太太陪同的男性客戶到訪,盡管親吻會讓對方感到親密和放心,會加大其購買力,但是很有可能會招致太太不滿,斷送未來商業機會。
另外,是否行擁抱禮還是親吻禮,也反映著行禮雙方之間的情感交融。通常,人們因為擁抱態度不同而分為三種:擁抱者(喜歡擁抱)、非擁抱者(討厭擁抱)、中立者(無所謂)。對于一個擁抱者,擁抱他人或接受擁抱,相對表現會較為開放;非擁抱者則剛好相反;中立者其實更傾向于不擁抱,只是其通常因為社交或其他需要而會做出相應選擇。但是,如果一個非擁抱者主動進行擁抱禮,則表示其本人非常重視或喜歡對方,尤其在得到德高望重非擁抱者的主動行禮更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榮幸和榮耀。
最后,再送給大家關于擁抱的四個小貼士:
1.所有擁抱都是有時間限制的。除非親密愛人或心存特殊企圖,否則每次擁抱最好不要超過2秒。
2.以適當力度進行擁抱。
3.想獲得更好回應,請在擁抱時,一手輕撫對方背部。
4.在情感或皮膚饑渴情況下,多進行一個人的擁抱。早上沒人擁抱,就進行自我溫暖,開始溫情愉快的一天。
猜猜最無理和最傷人的舉止是什么嗎?就是在對方給你擁抱時,不還禮擁抱。所以,為了表現修養和禮節,即使你是非擁抱者,即使你非常不喜歡對方,在得到擁抱時,也請還禮。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的傳統老媽不再躲避我的擁抱了!我們母女從未像現在這樣貼心呢!
上一篇:把握當下的幸福
下一篇:拿什么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