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母親為自己今年8歲的女孩大傷腦筋,她經常跟同事訴苦:女兒性格很內向,還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不會關心別人。家里老奶奶生病時叫她做點事,她都不高興,平時就更不用說了。在學校里也不會關心同學、老師,甚至在公共汽車上給病人讓個座都不愿意。
可以說,很多媽媽都有著同樣的煩惱,他們發現,孩子總是把心門關起來,從不允許別人靠近,也從不懂得為別人著想。
其實,在現實的生活中,當前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好吃的盡量讓孩子吃,孩子有任何要求,家長想方設法去滿足。久而久之,孩子變得狹隘、自私、冷淡,不會關心別人,見到好吃的,只想著自己大快朵頤,不會與人分享;看到好玩的玩具,就想據為己有,不管父母能不能承受得起;聽到不順耳的話,就任性發脾氣……
孩子終歸要長大成人,離開父母,走出家庭,進入社會。他們必須學會與別人相處,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只有那些關心別人、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支持別人的人,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才會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所以,媽媽一定要糾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教育他們要從小學會關心他人。想要做到這一點,做媽媽的就必須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與家人互相關心,對長輩要體貼照料,對待親友要噓寒問暖,誰生病了,主動侍候;誰有困難,主動幫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我們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關心別人的故事和道理,使孩子逐漸理解和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德。
當然,除了以身作則之外,作為母親,我們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積極鼓勵,給予指導。孩子的知識經驗少,需要成人在認識上給予幫助,在行動上給予指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訴成人自己做了什么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事情,成人應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是高尚的,反之,忘恩負義、以怨報德則是可恥的。家長如果只是無私地給予孩子無盡的愛,而不注意培養孩子知恩圖報的品德,孩子就會視家長對他的關愛為理所當然。
第二,鼓勵孩子交往,讓孩子學會謙讓。日常生活中,媽媽應有意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朋友,這是讓孩子學會關心、學會謙讓的一個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5歲以下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是,很多孩子終日都是一個人學習、玩耍,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很少考慮到他人,孤獨的環境促使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的形成。要想改善這種情況,我們除了要多陪孩子交談、玩耍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與同伴發展友誼,要鼓勵孩子帶同學、朋友來自己家里玩,也要鼓勵孩子去別人家玩。在交往過程中,孩子就會體驗到與朋友應怎樣相處,逐步學會為他人著想。
第三,利用移情作用,培養孩子情趣。移情是人將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的情感遷移到另一事物或另一人身上的心理現象。孩子總是這樣認為,花鳥魚蟲等動植物也是和人一樣,都有思想和感情。因此,他們常把動植物當人一樣看待,跟它交談,對它愛撫。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思想行為,鼓勵他們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培養他們對花草、動物的珍愛之情。他們對動植物有了這種珍愛之情,往往也會對人產生同情、憐愛、關心。所以,指導孩子種植與飼養,培養他們喜愛花鳥魚蟲的感情,也是增進孩子關心別人的方法之一。
第四,為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開始可以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幫著掃地、拿碗、拿筷子等,他做得好就要表揚他,讓他有滿足感,讓孩子在勞動中懂得幫助別人很開心。
總之,孩子關心別人的良好習慣是靠平時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因此,作為母親,我們一定要在以身作則的同時,適時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
上一篇:以身作則,教孩子正確的溝通方法
下一篇:培養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