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教育不應該被局限在校園范圍之內。哈佛大學原任校長A.勞倫斯·羅維爾博士曾說過:“大學教育或教育培訓制度所能教給我們的,只是如何幫助自己。我們必須學會自己教育自己。教育是一個貫穿于成長之中的整體過程,是一種心靈所需的自發(fā)運動,還是一個擴充心靈、促進其發(fā)展的過程。”
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那么無論我們處于生命中的哪個階段,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就能夠成為值得追求的、令人興奮的體驗,再也沒有什么投資能比樂于在晚年繼續(xù)獲取知識更好的了。
我最尊敬、最欽佩的人,就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新聞評論員羅維爾的父親羅維爾·托馬斯博士。托馬斯博士是一位具有高深的文化修養(yǎng)的紳士,他為人睿智,喜歡鉆研,知識非常廣博。諾曼·文森·皮爾博士曾談到了托馬斯博士晚年拜訪他的經過:
當時,托馬斯博士的身體雖然已經患病而且衰老,但他的心靈還像年輕時一樣敏銳。見面之后,經過一番禮節(jié)性的問候,托馬斯博士就問皮爾博士:“諾曼,我想聽聽你對亨利八世有什么看法?”
皮爾博士稍稍有些驚訝,之后他承認說:“我對亨利八世研究甚少。”
托馬斯博士接著說,他那段時間一直在研究這位君王,他認為歷史學家對于這位君王的評價有失偏頗,然后他又說了他自己對亨利八世的看法。
可見,雖然托馬斯博士身體已經衰朽,但他的心靈仍在自由地游弋,而且穿越了好幾個世紀。
在我們的機體中,心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器官,如果我們能夠勤于滋養(yǎng)并善加運用它的話,它就會自然成長;相反,如果我們對它滋養(yǎng)不夠而又缺乏運用的話,它就會因為發(fā)育不良而萎縮退化。
如果只對心靈施以教育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妥善地應用它,使它對教育的影響產生良性反應。我們加入讀書俱樂部,去聽課、聽戲劇或聽演講,這些活動只能為我們參加聚會時增加一些談資,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更深遠的目的或意義,每個人也只能借此獲取一件薄薄的文化外衣——這件外衣如同休息日的衣服,可以隨意穿脫。而在這件薄薄的文化外衣之下,我們的心靈仍然難以成熟發(fā)展;唯有知識,才能促進心靈的成長。
路易斯·曼福德曾經針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些應該努力達到的目標:“所有實際活動的目的,最終都是文化。成熟的心靈、完善的人格、逐步獲得的智慧和成就感、個人能力的應用、獲取廣博知識的興趣和感情上的愉悅……所有這些都是自我教育的各個階段應該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
上一篇:天堂和地獄只有一念之差
下一篇:學會和丈夫的女秘書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