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
寫了一本隨筆,路金波建議了個書名,叫作《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我很喜歡。前不久,交給我的學生王水出版了。
無論是佛教的打坐還是基督教的懺悔,其主要功能都是反觀自身,審視自己的人生,檢討自己的行為,參透生存的意義。
自從最近五十年人類對宇宙實況的徹底了解,所有的宗教假說不攻自破,雖然在一些人人篤信宗教的社會中,人們從感情上還很難接受這個事實,但是所有的宗教都面臨著進入歷史博物館的命運。像中國這樣沒有普遍宗教信仰的文化反倒顯得輕松自如,臨危不亂。
但是,人對于自身的反觀沖動并不會因此減弱,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會變得更加強烈迫切。因為人們面對宇宙的荒蕪和人生的無意義,會變得更加清醒,不像信教時那么懵懵懂懂。好有一比,信教時就像面對一座云遮霧罩朦朦朧朧的山峰,現在,云開霧散,每塊山石每顆砂礫都看得清清楚楚,纖毫畢現。人再想回歸懵懂朦朧的狀態,已然全無可能。怎么辦?只有清醒面對,在把一切看清楚之后,把一切想清楚,想透徹。
世俗的修行就是無神論的修行,是宗教式微之后人們所需要的修行。這一修行的主要內容是反觀自身,審視自己的人生,包括生活道路、生活方式、生活目標、生活狀態,檢討自己的錯誤,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雖然從造物的宏觀角度看,每一個生命體(包括人)就像無生命體一樣的無意義,但是對于個體生命來說,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自己命名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生命對于自身來說,從微觀角度看,還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就在于存在本身,在于存在的愉悅或者痛苦的感覺。
上一篇:醞釀了十年的愛情
下一篇:一切富貴榮華都是過眼云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