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集思廣益
諸葛亮少年失去父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避難。叔父去世后,諸葛亮在襄陽城西的隆中定居下來。
這期間,諸葛亮一面讀書,一面耕作,廣泛交結避難襄陽的名士,縱談古今,切磋學問,議論天下大事。他常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自比,具有遠大的抱負。
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后,執法如山,親疏一視同仁,他在治理蜀漢過程中,在調查清楚事實的基礎上,曾果斷處理過表面偽裝忠厚,阿諛逢迎,騙得劉備信任,背地作惡多端,野心勃勃,“不倒翁”式的人物張裕,把他拉到鬧市斬首示眾;處理過地位僅次于諸葛亮,在實際工作中卻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玩忽職守,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李嚴,將他削職為民,流放川北。而對于與自己關系友善親密,受到自己器重的馬謖,造成街亭失守,也揮淚處斬。
他從國家長治久安著想,決心掃蕩漢末選人任官的弊端,實行“任人唯賢”,并注意眼睛向下,從下層選拔。采用群才的組織路線。
楊洪原是李嚴的部下,因為很有才能,提拔做蜀郡太守,職同李嚴。蔣琬,“托志忠雅”,“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智勇雙全,是一位治國安邦的人才,就屢次加以提拔,從縣令一直升為尚書郎,并代理過丞相職務。
對于戰爭中的一些降將,也根據德才情況,不計前怨,一視同仁。他把黃忠、馬超提拔到同關羽、張飛、趙云同等地位,稱為“五虎上將”,征戰中不存戒心,盡量發揮他們的作用。
諸葛亮“集眾思廣忠益”,他建立“參署”制度,設立參謀機構,鼓勵部下提批評建議,自己盡量采納忠言。參軍董和,秉性剛強,鄙夷奉迎,敢于直諫,深得諸葛亮賞識。
他還專門寫了一篇《與群下教》的文件,講明丞相府設立“參署”制度,是為了集中大家智慧,如果為了避嫌疑,不愿提出駁斥等反對意見,時間長了,事情就辦不好,事業就要受損失。
如果經常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求得正確的方針和方法,就如同丟掉草鞋得到了珠玉。
諸葛亮二十七年如一日成就了蜀漢大業,真正實踐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他識人才,愛惜人才,善于把各種人才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所以他能夠令行禁止,運籌帷幄而決勝于千里之外,不愧為治國安邦的賢相,人民世世代代把他傳頌。
上一篇:誠實守信的柳季
下一篇:誰都是個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