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舉例,讓對方明白你的用意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些難以言說的話,或者不便于表達的想法,這時候我們可以借助于講故事或者舉例子,婉轉(zhuǎn)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用意。無論是講故事還是舉例子,我們都是通過一些事例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如果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或想法,對方有可能會拒絕接受,這就需要具有隱晦性而又有代表性的事例來加以表達,一方面可以省去直接表達帶來的弊端,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一定的說服力,同時,這樣的表達方式也更容易讓對方接受,繼而影響到對方的心理。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當(dāng)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沉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齊國處于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dān)心,但是,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jīng)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聲鳴叫,只是毫無目的地蜷伏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地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淳于髡所引用的“隱語”實際上就是講故事或者舉例子,把自己勸諫的內(nèi)容通過隱晦的方式傳達給君王,這樣一種進諫方式無疑會受到君王的喜歡。而且,齊威王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很喜歡聽隱語,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淳于髡這樣婉轉(zhuǎn)的勸告卻讓他愉快地接受了。在一番言語之中,齊威王接納了淳于髡的勸告,意味著他的心理受到了影響。
自古以來,那些頗具智慧的大臣在向君王進諫的時候,都會采用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比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并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建議,而是通過舉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所以,我們在交談過程中,若是遇到不好說的話或者不好表達的意見,也可以巧妙地通過講故事、舉例子來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用意。
1.選擇代表性的故事或例子
在談話中講故事或者舉例子,都可以起到使談話內(nèi)容具體、增強說服力的作用。但是,我們在選擇故事或例子的時候,需要注意其代表性。如果你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但卻因為不具備代表性而使對方不知所云,這樣就無法達到溝通的效果。
2.注意故事或例子的適當(dāng)性
當(dāng)我們在講故事或舉例子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其量的適當(dāng)性,不能老是在談話中講故事、舉例子。偶爾在談話中穿插一個故事或例子,這樣讓人感到很新鮮,但經(jīng)常使用也會使人心生厭煩。
3.注意表達的隱晦性
當(dāng)我們在選擇講故事或者舉例子的時候,肯定是想避免直接表達帶來的弊端。因此,即便是在講故事,或者舉例子,我們也要適當(dāng)注意表達的隱晦性,不能直白地在故事中闡明自己的想法。我們所需要表達的想法和意見,完全可以借助于故事或例子去婉轉(zhuǎn)表達,這樣才能更好地影響對方的心理。
上一篇:巧妙表述自己的“利用價值”
下一篇:引導(dǎo)對方按自己的思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