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甲歸田的“將軍農民”
傲骨錚錚鐵蹄馳,戎馬一生戰功赫,是他;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升而出日落歸,也是他。扛起鋼槍,穿上戎裝,他是將軍;拿起鋤頭,換上布衣,他是農民。他,就是戎馬倥傯29年,卻毅然放棄高位,不忘初心、解甲歸田的“將軍農民”——甘祖昌。
1905年,一個男嬰降生在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鎮橋頭村貧瘠的土地上。沒有人想到,這個貧農家庭出身的孩子日后竟會成為戰功赫赫的開國將軍。當然,更沒有人想到,這位將軍會在功成名就時,竟會放棄優越條件,帶著妻兒自愿回到養育過他的家鄉,當起了農民。
在甘祖昌的自傳里,他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我6歲時在舅父的幫助下入了私塾,只念了一年半書,就回家勞動。10歲后就擔扁擔,靠給地主、藥店老板擔米到萍鄉安源賣,擔藥材回,賺腳力錢貼補家用。當時,我很想學門手藝,以為有手藝就能發家致富,發了財就可以光宗耀祖,不受欺壓。這僅僅是幻想。”可見,小小年紀的甘祖昌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已經早早學會了吃苦耐勞、自力更生。雖然心生不受欺壓的念頭,但甘祖昌卻苦于找不到擺脫現實困境的出路。
1926年,在中國革命形勢和早期共產黨組織的感召和引導下,21歲的甘祖昌參加了農民協會,并于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便把一顆初心傾注在黨的事業中,用一生的信仰和追求踐行著一個共產黨人的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甘祖昌先后參加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出生入死,多次身負重傷。他不怕苦,不怕累,不畏炮火連天的戰場,也不懼兇狠殘暴的敵人,只為實現所有共產黨人共同的奮斗目標:國家獨立、人民解放。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甘祖昌隨王震的部隊進入新疆,被委以重任。1951年,甘祖昌因公受傷,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將軍銜。1957年,出于對他身體健康的考慮,上級組織安排甘祖昌去上海、青島等地治療和休養,但他卻婉言謝絕。甘祖昌主動提出自己要回江西省蓮花縣的農村老家參與勞動。這個消息一出,在當時的新疆軍區引起了一陣不小的波動。誰也未曾想到,功勛卓著,擁有開國少將軍銜的甘祖昌,為何執意脫下軍裝、換回布衣,回老家種田呢?
正當所有人不解之時,妻子龔全珍站了出來,毅然支持丈夫的決定。同甘祖昌一樣,龔全珍有著極高的思想覺悟,她愿意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陪同甘祖昌回到家鄉,扎根農村,做一名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吃了人民的飯,不為人民做事,我心里是過意不去的。”這是甘祖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甘祖昌的心里,只有他人,沒有自己。經過多次申請,組織上最終批準了甘祖昌回鄉務農的請求。甘祖昌和龔全珍這樣一對相互扶持的夫妻,為所有人樹立了勞動的典范,把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只要我的心臟還能跳動,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一定為建設一個幸福的農村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僅是甘祖昌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的錚錚誓言,更是他秉持一生的勞動守則。1957年8月,甘祖昌帶著他的家人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臨行前,為了給組織節省運費,他要求家人少帶行李,輕裝返鄉;為了不給國家添麻煩,他拒絕了省里撥出專款給他另蓋新房的建議,選擇跟他的3個兄弟一起擠在老房子里住;為了不搞特殊化,到達家鄉后,他立馬送走了兩名隨行的工作人員。在此時的甘祖昌心里,他早已不再是威風凜凜的將軍,而不過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
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甘祖昌就這樣以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迅速加入到家鄉的建設中。回鄉休息了不過三四天,甘祖昌就帶著孩子們撿糞積肥,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他不是回來養老的,也不是回來炫耀和享福的,打消了鄉親們的疑慮。看到附近的虎形山沒有開墾,甘祖昌虛心向干部和村民請教,詢問原因,了解到虎形山附近的土壤是死黃泥,種不出東西,常年被荒置一旁,嚴重影響了村里的農業產量。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這個難題,甘祖昌帶著大家伙兒經過一次次的田間考察,一遍遍地反復琢磨,終于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法。鄉親們按照甘祖昌提出的方法,紛紛開荒種植,大片的土壤被人們利用了起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為了進一步解決家鄉農業落后和旱年歉收的問題,甘祖昌帶著社員們又開始投入到了水利工程建設中。可是興修水利并不是一件小事,首要問題便是資金不足。甘祖昌拿出一大半工資帶頭捐款,并親自參與勞動。經過5個月的奮戰,終于修建完成了一座壩高19.5米、長25米、蓄水550萬立方米的水庫。水庫水渠的相繼完工,惠及了當地百姓,也樹立起甘祖昌不怕吃苦的形象。
南征北戰幾十年,甘祖昌為革命流過血流過汗,卻從不居功自傲,他總說:“要挑老紅軍的擔子,不能擺老干部的架子。”甘祖昌用他年邁體弱的身軀挑起了建設家鄉的重擔,卻永遠沒有對群眾擺過干部的架子。他愛護人民,關心群眾,哪個鄉親有困難,哪里就有甘祖昌;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哪里需要建設,哪里就有甘祖昌。正是由于甘祖昌心系群眾,克己奉公,事事身體力行,所以受到了家鄉父老的一致認可,鄉親們打心眼兒里喜歡他,尊敬他。甘祖昌卻說:“這樣好的人民值得我們為他們的翻身解放流血,更值得我們為他們的幸福流汗,為了他們,我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
為了人民的一切,甘祖昌慷慨大方、無私奉獻。而對自己和家人,他卻時時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作為一名曾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的開國將軍,當時,甘祖昌雖然有著每月330元的高工資,卻過著和普通農民一樣的艱苦日子。不吃超過1塊錢1斤的食物,不穿超過1塊錢1尺布做的衣服,便是他給自己立下的規矩。甘祖昌不怕苦不怕累,對子女同樣嚴格要求:一件衣服要穿3年,一雙襪子要穿1年,并且自己要學著縫補衣服。為了給孩子們樹立榜樣,他的衣服破了就補,補了再穿,實在不能補了,就拿去做鞋墊。龔全珍也全力支持和配合丈夫,回鄉頭幾年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甘祖昌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和鄉親們勞動的時候,他抽的是旱煙,吃的是大鍋飯,他親自喂豬、種菜,連抽的煙葉都是自己種的,生活十分儉樸。孩子們也在父母的影響下逐漸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甘祖昌的女兒甘公榮至今還難忘父親那句語重心長的教導:“公榮,穿破舊鞋子不丟人,貪圖享受才不好。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我們不能把這個傳統丟了。”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家里的老房子實在不夠住了,甘祖昌才打算修建新房。當地政府想按照規定給他住房補貼,被他婉言謝絕。沒有多余的錢,也沒有多余的材料,甘祖昌修建新房的打算一拖再拖,直到第三年才終于完工。為了節約,甘祖昌舍不得在自家新房窗戶上裝玻璃,而是用最便宜的農用薄膜代替。同樣節儉的事情不止一例。還有一次,甘祖昌去萍鄉辦事,當晚住在萍鄉飯店,服務員給他開了12元錢一晚的房間住宿。可一想到12元錢都可以買一袋種子了,甘祖昌說什么也不愿意住這個房間,倒是火車站附近7毛錢一晚的通鋪把他高興壞了。
甘祖昌對自己十分苛刻,對鄉親們卻是好得不得了。家鄉公社離醫院比較遠,甘祖昌便買了常用藥放在家里,一旦鄉親們生病、受傷,都可以到他家里找藥。只要能夠解決鄉親們的病痛,甘祖昌常常有藥必送,分文不收。有些孩子家境貧困沒錢讀書,甘祖昌甚至在家里辦起了學校,自己掏錢買了書本,讓妻子龔全珍當起了孩子們的老師。考慮到大多數家庭生活不易、收入不高,大到家鄉的農業建設,小到鄉親們遇到難處,甘祖昌都是有錢必掏。據統計,1957年至1984年間,甘祖昌工資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計102452元,他把其中大部分錢用到支援家鄉農業建設上,捐獻了8萬多元用于購買化肥、農藥及修水庫、橋梁,占工資總收入的八成以上。回鄉29年,甘祖昌和鄉親們一起修建了3座水庫、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和一條長25公里的水渠。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在家鄉逝世,享年81歲。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里,甘祖昌都沒有為家里的窗戶裝上能夠遮風擋雨的玻璃,而是交代家人,領了工資先交黨費,留下基本生活費后,其余的全部買農藥化肥,支援農業建設。
甘祖昌走了,帶著一身赫赫戰功和一片赤誠之心走了。很難想象,一位本就不平凡的將軍,是什么力量,讓他作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人生選擇。戎馬二十九載,是將軍,亦是農民,解甲歸田人人敬仰;艱苦數十年華,無炫耀,甚無私欲,以身報國事事躬行。
甘祖昌去世后,他的妻子龔全珍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周圍十分寧靜。我默默地注視著你的遺像,心潮翻滾。老了。這是80大壽時照的,頭發已蒼白,眼睛還是那樣炯炯有神。嘴巴緊閉,有昔日嚴肅勁兒,兩頰卻現出了笑窩。笑得那樣安詳,那樣純樸,那樣悠然自得,是會心的微笑,是勝利者的微笑。是的,你完成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義務,輕松愉快地去了。”
是啊,那個身著補丁衣裳,打著赤腳,手拿一根沒嘴的煙斗,把白羅布手巾往肩上一搭,走路筆挺快如風的“將軍農民”走了,但他卻永遠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亦不忘,自難忘。
上一篇:血灑黑土地,奉獻北大荒
下一篇:誓言無聲鑄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