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行在最低處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身為子女往往并不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愛,真正能夠從心底發(fā)出對父母的感恩也不是那么容易。孝道是人生的基礎,但它卻絆倒了好多人。
有一位朋友,她小的時候,母親需要工作,就把她放到了奶奶家,她是跟著奶奶長大的。后來這件事就成了她心中的坎兒,只要一提到母親的話題,她就哭。小時候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40多歲了也理解了母親當年的苦衷。父母那一代人工作特別緊張,孩子又多,把每個孩子都帶在身邊是不可能的。她說自已經(jīng)常想起母親,特別想緩和母女關系,想要好好孝敬她,可一回到家看到老母親,心里就堵上了,臉色馬上就變了,準備好的話就是說不出來,好像怎么做都別扭。她看著老母親也極力想緩和關系,手忙腳亂,語無倫次,甚至有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但不知道為什么就是過不了這道坎兒。
為什么這道坎這么難邁過去?因為母愛是每個人內(nèi)心最在乎、最柔軟,同時也是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因為最在乎,所以受不了一點兒創(chuàng)傷。母愛與親情的價值不是用別的能夠衡量的。一個人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最痛苦的不是父母而是他自己,甚至會成為自卑的開始,那是一個人人生的底色。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生活的底色就是有缺失的,他沒有辦法快樂起來。講認識、講理論很容易,我們誰都否認不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可能否感受到又是另一碼事。雖然理上很容易過去,但情卻不容易發(fā)得出來。
為什么不容易感受到呢?因為母愛行在最低處,不到特殊、緊要的關頭往往不容易顯現(xiàn)出來。我也是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長大的。我和朋友一樣,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是在姥姥身邊長大的。弟弟是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的,所以一段時間我看到他們,覺得他們是一家子,我甚至都不嫉妒弟弟,因為我覺得我根本就不需要他們的愛。姥姥去世后,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沒有家了,從此就是一個人。我不覺得我媽媽是我媽媽,那是我弟弟的媽媽。外表看這個孩子很要強、很好,其實是內(nèi)心不想靠她。我保持著和母親表面上也沒有什么矛盾、心里根本不親近的狀態(tài),心與心的距離很遠,甚至在內(nèi)心深處跟她對著干。比如我母親覺得女孩子要有個女孩子的樣子,要盡可能穿好些,但我每次回家都穿自己最破的衣服。她可能覺得我過得不好,每次過年、換季就給我買衣服,她越買我越不在意。這樣的生活過了好多年。25歲那年,我生小孩,剖腹產(chǎn)感染了。人躺在病床上,那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我在婆婆的臉上看到的是得孫子的喜悅,先生臉上寫的是為醫(yī)藥費發(fā)愁。如果我哪天不在了……他們似乎沒有這些想法,也沒有這種擔憂。
我是在父母那里住的院,那時父母在縣城住著10平方米的小房子。當時公婆、先生都在,母親每天忙著為他們做飯,很少上醫(yī)院來,是父親常待在醫(yī)院里。有一天傍晚母親到醫(yī)院來送東西,她一進房間,我看到了全天下最愁苦的一張臉。真的是我所看到的最愁苦的一張臉,我猛然覺得,今天我什么都有,有學歷,有工作,人漂亮,這才有了丈夫、孩子、朋友,如果我什么都沒有,又傻又丑,是一個流浪了好久的乞丐,哪怕正在垃圾堆邊撿東西,又臟又臭,也有一個人肯把我抱在懷里,那就是我的媽媽。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后都不肯放棄我的人。驟然間我才醒悟,原來全世界最在乎我的人就是我媽媽。一陣巨大的溫暖與安全將我緊緊包圍著,頓時我淚流滿面。我媽說,“哭什么,沒事,很快就能好。”這么多年我都沒有告訴她,那是懺悔的眼淚,這么多年我誤會媽媽了。其實也不是誤會了媽媽,是在那一天才感受到了她對我的愛,給予的那份溫暖。從此我感受到我有家了,被人愛著,做人的底氣有了,膽氣足了很多。
另一次讓我強烈感受到母愛,是兒子兩三歲的時候,我跟媽媽一起上街。我媽媽從來不跟人吵架,看上去是很柔弱的一個人。那一次我們遇上了小偷,對方正偷東西被我逮到了,他氣急敗壞。我正跟小偷對抗,我媽媽猛地上來,把我推到一邊,氣勢洶洶地跟小偷吵架。當孩子有危險的時候,我看到了把安全留給孩子的那份濃濃的母愛。
學習傳統(tǒng)文化以后,覺得自己很多方面沒有做好,也會向兒子道歉。兒子每次都說,少來這套,又想干啥。我就滿臉笑意地看著他,我知道他只是還沒有感受到我給予他的愛。沒關系,我媽媽不是等了25年才等到嗎?母愛行在最低處,兒子體會不到,說明他還沒有遇到什么難以過去的大事,說明他是幸福的。對我而言,如果他一生是幸福的,即便感受不到我對他的愛,我都是喜悅的,因為他幸福才是我最大的心愿。無論他能否感受到,只管滿臉笑意靜靜地等在那里,看著他在某一天感受到一直圍繞在他身邊的濃濃的母愛。如果你會激動地流眼淚,不是等待他懂得你的付出與關愛等得太久,而是為他感受到那束一直都照耀著他的光芒而喜悅。
上一篇:柔軟下來,先學會不傷害自己
下一篇:每個生命都是圓滿的,都帶著自己的資糧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