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香四溢的鄉間五月一過,就場光地凈了,麥子已經全部顆粒歸倉,大地呈現出成片的暗黃色,莽莽蒼蒼。
在村子周圍、溜光四平的打麥場上,陸續起了一堆堆圓圓鼓鼓的麥穰垛,一垛一垛,散落著,比鄰而居,像極了大草原上的亮黃色的蒙古包。
這些蹲坐在村子周圍的麥穰垛,靜靜默默,爬伏在那兒,像一個思想者,思考著鄉村的過去和未來,在五月的暖風中,幽幽地散發著麥秸稈的干香,這就是鄉村的味道,讓人聞之欲醉。
它們的色澤,因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變成了金黃,在陽光的照射下,金黃、銀白、暗紅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現出那種富貴的金黃色。一陣風吹來,麥穰垛上直立的麥秸稈顫動不已,中空的麥秸稈,有時竟被風兒吹得發出細微口哨的聲音,吱吱嗚嗚,匯成了一曲歡快的鄉村天籟之音。
站在麥穰垛旁邊,聞著干麥秸稈的焦甜清香,聽著悅耳的吱嗚聲,時間仿佛靜止了,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緩緩流動,偶爾可見垛邊散落地上的麥穗頭兒,見證著曾經有過的熱烈的麥收勞動及收獲喜悅,充實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動。那些悠閑的雞兒或狗兒,在這圓圓鼓鼓的麥穰垛間,士大夫似的,踱著方步,來回穿梭覓食,雞鳴狗吠的聲音,清晰可聞,“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鄉村閑適況味,真是讓人沉醉欲迷。
這些守候鄉村一生的麥穰垛,在掠過鄉村的四季風中,會緩緩地風干、縮小、變實,成了組成鄉村固定風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麥穰垛,像城市里的標志性建筑,成了鄉村風景的坐標代表:那金黃的色彩,圓鼓鼓的形狀,無論怎么看,都是現實鄉村生活中的好油畫,油畫中的極美的鄉村田園景光。
這些貢獻出糧食的麥秸稈,在以后的歲月里,還會再繼續貢獻出自己的身體。在農村,麥穰草,被應用的范圍極廣。它們可以在農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燒而化成溫暖的灶火,偎舔著鍋底,燒熟農家飯菜而四散飄香,營養農人的身體。或者,在農婦的手里,經過細巧編織,金黃的麥穰草,就變成了巧奪天工的工藝品,這些傾注農婦一汪柔婉情懷的工藝品,是那么恰到好處地點綴、美化人們的生活。
在寒冷的冬季,麥穰垛,昂首挺胸,抵擋著西北風的侵犯,阻擋住逼人的寒冷,而把溫暖與舒適,留給村莊里的農人。那些日腳倍感閑松的老人,常背靠著麥穰垛,曬著太陽,拉著大呱,更有貪戀麥穰垛溫暖的人,會在麥穰垛的下部,掏挖一個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兒,躺在里面,松軟、避風、溫馨,嗅著麥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臨。我們這些孩子們,有時,在做捉迷藏的游戲時,也會躲進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讓同伴遍尋不到。這個時候,麥穰垛,就像母親溫暖的懷抱,容納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這些緊靠村子而垛起的麥穰垛,隨著流年歲月的侵蝕,慢慢地,就由金黃變成了暗黑色,而麥秸稈,則干枯發脆,清香盡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自己應該歷經的歷程,待到來年的芒種時節,接替自己的,將又是座座圓圓鼓鼓、嶄嶄新新的麥穰垛兒。
上一篇:《麥子二題》葉靜散文賞析
下一篇:《龍山記》耿翔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