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小不點,算個什么?
活著,耗費心機地勞作,
在盼望幸福中消磨光陰,
為永遠的不順心哭泣難過!
我尋找什么?向往什么?
去什么地方?又配做些什么?
有一些這樣的人: 他們至死
都想把這些問題弄個明白清楚。
可他們與我何干?讓他們去吧!
他們對一切都要認真地探究。
我是個淺薄的人,我不是圣者,
我需要知道的并不多;
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
我像個瞎子蹣跚而行,
遇上可笑的,就嘲笑一通
碰上美好的,就束手待擒;
遭到不幸的事,就痛哭一場,
我不希求知道——我算個什么。
(朱憲生譯)
【賞析】
19世紀30年代前后,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即“自然派”)開始形成。果戈理的創作使這一文學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批評家別林斯基則以自己的理論著作為其推波助瀾,被別林斯基看好的柯里佐夫順勢成為這一派別的代表性詩人之一。在《我算個什么》這首詩里,可以看到作者對浪漫主義的質疑:“他們對一切都要認真地探究”。
浪漫主義者傾向于內心憂慮的訴說,對現實世界的一切都異常敏感,要問個為什么,也因此時時處于興奮與傷感之中。現實主義者對此顯然不以為然,但柯里佐夫很聰明,他不直接說他們的探究徒勞,而是寫道:“可他們與我何干?讓他們去吧!”這樣的表達體現了一種質樸的智慧,也可以說是“狡猾”(葉賽寧評價柯里佐夫語)。“我是個淺薄的人,我不是圣者”,當作者這樣評價自己時,你已經無從對之批駁與分析。“我不希求知道——我算個什么”,不屑于他者的狀態,又把自己擺到最低的位置,作為爭辯的出發點,這實在是一種農民式的聰慧與狡黠。
詩中有一個比喻:“我像個瞎子蹣跚而行。”瞎子意味著無所見,無所辨識,因此對世界的見解保持了原本的形態。結尾前三行,表述的真是單純可愛的人生狀態。這首詩在柯里佐夫的創作中算是抒懷之作,一個來自農村的詩人,面對大多是出身貴族的同行,他的思考與對抗都有著明顯的直觀和樸實特點。
(南野)
上一篇:《我究竟怎樣愛你[英國]伊·巴·勃朗寧》讀后感
下一篇:《我美麗的仙境 [德國]史托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