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學習,才能站得更高
這些年,我們聽說過很多的“讀書無用論”,最終卻發現: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沒有誰與學習無關。學習改變命運,知識掌握人生,已經變成了大家的共識。十年前,韓寒稱自己不后悔退學。十年后的今天,韓寒卻說:“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曾經的年少氣盛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打磨與沉淀,即便如今的韓寒已經取得了無數人羨慕的眼光,擁有了無數人羨慕的財富以及向往的生活,已經奔向不惑之年的韓寒終歸還是選擇了正視自己的過去,意識到了當年的錯誤,重申了學習的重要性。
著名作家王蒙曾經也說過:“一個人的實力絕大部分來自于學習。”不管是我們的生活、工作,還是與人交流,其實都離不開學習。學習,不斷的學習能夠讓我們不間斷地獲得新的知識與補充,能夠讓我們汲取到新的知識,不斷提升自我。學習,說到底,是一件我們應該終身堅持的事業。
學習到底有多么重要?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就正如著名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的:“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反之,《莊子·秋水》里曾經說過:“井蛙不可以語于海,拘于虛也。”牛頓之所以能夠看得更遠,是因為他通過不斷的學習,站在了無數前輩打造的高地上,視野開闊。而井底蛙之所以認為天地也就井口那么大,也歸咎于它的視野問題,它被井口所局限,而看不見天地的寬廣,也就造成了它的無知。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在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領域里面,都會有著許多我們并不理解的未知領域。只有通過學習這把萬能鑰匙,才能幫我們打開一扇扇的大門,使我們能夠見識到更廣袤、更精彩的世界。
學習就猶如太陽,如燭火,如大海中的燈塔,能夠讓我們在黑暗中看清方向,找對道路,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學習不但意味著要接收新知識,還要通過新知識的學習修正我們過去可能錯誤的認知。就像毛主席曾經說過的:“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的,我們要使自己的思想去適應新的情況,那就只能通過不斷的學習。”進學致和,行方思遠,學習歸根究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識、通向光明的選擇。“立身以立學為先”,早在北宋年間,大文學家歐陽修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意思就是:修養個人的品行,應該從自身的學習開始。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都是校正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立身之鏡”。不斷地學習就是在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檢視自己的過往。能夠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正衣冠,修形象。就像老子曾經說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蔡康永在他的《說話之道》里面說過:十五歲的時候,你覺得游泳很難,于是你就放棄了游泳。等到十八歲的時候,你遇到了一個你非常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十八歲的時候,你覺得學英文好難,于是又選擇了放棄。等到二十八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很棒但需要會英文的工作機會,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就是這樣,前期越是嫌麻煩,懶得學習的東西,后期就越有可能會讓你錯過動心的人和事,錯過人生中的新風景,錯過原本可以屬于你的大好時機。
而我們的人生之所以殘酷,也就是因為的確如此。人生沒有后悔藥可以吃,也沒有時光機能夠讓你回到過去。很多時候,我們年少時選擇的目光短淺的“安逸”極有可能就會發展成未來無數次的捉襟見肘。偷懶時為我們自己找的借口漏洞百出,最終也只能讓我們的生活千瘡百孔。我們的人生從來不會因為你讀書時沒有選擇迎難而上,就善解人意地只將你地命運調成“簡單模式”。同理,你在學習上表現出的缺乏的特質,很有可能就會在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成為阻礙你前行的陷阱。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公平與公正的。有人說,這個世界終將嚴厲地懲罰那些不會學習的人。誠然,每當我們在工作或是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你曾經在學習上偷過的懶,在未來,生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饋”給你。因此,希望你我都能夠牢記學習的重要性。當你想要偷懶,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時候,記得告訴自己:現在的學習與努力是為了能夠讓以后的你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能夠給現在的你不斷的前進動力,走得更高,看得更遠。
上一篇:你的態度決定了你是否幸運
下一篇:保持空杯心態,心懷謙遜才能勤奮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