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令人不愉快的事,作為當事人,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寬容。
最近,網絡上“一條微博牽出兩個家庭的愛與寬容”的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這起“以德報德”彰顯愛與寬容的故事,發生在2011年8月13日上午。這天早晨10時許,農婦劉士圣駕著電動三輪車去臨近的肥東縣店埠鎮趕集。她在回家的路上,發現正午的太陽下有一位老太太牽著一個小女孩正在公路上艱難地行走。劉士圣回頭一看,認出這一老一小是同村76歲的李家珍老人和她的孫女小敏。為了幫助她們免得在火熱的陽光下走路受苦,劉士圣便停下車提出順路捎帶祖孫倆。李家珍欣然應允。
當劉士圣載著祖孫倆行至一個彎曲特別大的道口時,突然一個小伙子騎著摩托車從對面駛來。為了躲避他,劉士圣猛打方向,由于打得太急導致電動三輪車側翻倒地,三個人全都被甩了出去。劉士圣的腿被翻倒的車身牢牢地壓住,李家珍和小敏則被甩在路邊,老太太頭部被撞得流血不止。三人被送到醫院后,經診斷,劉士圣的腿部受傷較重,小敏只是受了點皮外傷,唯有李家珍最嚴重,因顱腦出血,次日晚因傷勢嚴重而去世。
在李家珍被送往醫院救治時,劉士圣的丈夫李道元立即回家取了5000元送去作醫療費,卻被李家珍的兒媳李孝香婉言謝絕。心懷愧疚的劉士圣和丈夫認為,老人是乘坐他們的三輪車受的傷,無論花多少錢都必須補償!在李家珍老人治療的過程中,劉士圣和丈夫先后四次拿著錢到病房送給老人和她的兒媳,表示給予賠償和承擔治療費,可老人的兒媳硬是不收。8月16日,李家珍去世的第二天,劉士圣和丈夫一早帶著祭品和錢來到對方家中吊唁,堅持要予以經濟賠償,可又一次被老人的兒子和兒媳謝絕。
當人們問老人的兒媳李孝香,為什么一再拒絕對方的主動賠償時,李孝香說:“別人怎么做是別人,我們是我們。人家在路上捎帶我婆婆和孩子純粹是好心,再說路上出了意外事故也不是劉士圣的責任。我們不能讓好人做了好事,卻得不到好報。”在李孝香樸實的話語里,透出了一個理兒:他們看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是金錢。一個主動做好事,發生不幸后主動擔責;一個善良寬容,用最樸實的言行感動著人們。在這兩戶普通農家人的心里,只有“以德報德”這一最平凡卻又最不平凡的做人處世觀。
而寬容這座橋就是傳遞這種處世觀的一條途徑。如上述事件中的李孝香和劉士圣,在這起“以德報德”的事件中,寬容這座橋的此端是悲傷、心碎、痛苦,橋的另一端則是愧疚、不安、彌補。從此端到彼端,走過這座橋,就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得到溝通,讓當事人共同享有愛和寬容;走過這座橋,人的生命就會多一份空間,多一份愛心,人的生活就會多一份溫暖,多一份陽光。
《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則是人的胸懷。”若一個人擁有這樣的度量,那還有什么東西容不下呢?
(卞文志)
上一篇:《完美的人生需要智慧》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
下一篇:《小心“激將法”》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