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獨生子女容易出現的身心問題?
(1)獨生子女常見的身心問題
獨生子女的特點在于“獨”。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環境,相比較非獨生子女,自身具有無可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興趣愛好廣泛、學習成績好,多才多藝、見識廣博、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絡、成長平順、關注自身發展、敢于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等等。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是大多獨生子女的具有的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制造成的。由于獨生子女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現意外,對孩子所有的活動都給予關心、照顧、保護。這種保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父母總是跟在孩子的背后,什么問題都需要父母來解決,孩子什么事也不會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獨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顧,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動地處理問題,對父母就越來越依賴。
第二,孤僻性。獨生子女在家中沒有親兄弟姐妹,所以經常感到孤獨,同齡伙伴的陪伴時間也十分有限。當今的獨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學和鄰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時間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彌補獨生子女的孤獨感。這種孤獨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父母的關愛來補償,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也得不到足夠滿足。很多獨生子女在家里的時候大多與電視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給了老人,由爺爺奶奶照顧,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隨老人成長起來的,對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內向、不敢與人交流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父母紛紛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無暇照顧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時常是通過給父母打電話的方式來排解寂寞和恐懼。這樣就使獨生子女逐漸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
第三,怯懦脆弱性。當今的大多數獨生子女成長中表現出明顯的怯懦與脆弱性。在順境中長大的他們,習慣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獨尊地位和非常優待,父母的嬌寵讓他們處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經濟上有保證,生活上有安排,一切應該追求奮斗的道路都被父母們鋪好了。在安逸優裕的環境中,獨生子女沒有自己堅定的意志品質、信仰和執著的追求,做事缺乏堅強的獨立性和主見,不能為自己的未來做出良好的規劃,常常表現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難便畏懼不前,或手足無措,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感到無所適從。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擊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極墮落。比如有的獨生子女被老師批評、考試失敗、同學之間鬧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會使他們產生悲觀、頹廢等消極心態,甚至會產生退學、自殺等念頭,對社會也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第四,逆反與任性。在專制的家庭中成長的獨生子女有著父母對他們過分的“愛”。這部分父母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計劃”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獨生子女產生壓抑、憤慨的情緒,從而導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叛逆情緒表現得更加明顯。孩子做事沖動,想法簡單幼稚,對待父母的嚴厲管教和長久的專制要求逐漸不滿,進而愈演愈烈,產生了很多令人痛心的后果。殺母、殺父的事件時常聽說,令人震驚。而在寵愛和嬌縱的家庭里,獨生子女就容易任性,這可謂是獨生子女的通病。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孩子出生和成長成了家庭的主要開銷,為了讓孩子順利幸福地成長,也彌補父母過去的缺失,父母們盡可能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統統滿足,這讓獨生子女們覺得想要任何東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沒有快樂感,所以孩子就變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便哭鬧不止,滿地打滾,令人無奈。
第五,自尊心強,不易接受他人的負面評價。獨生子女的優越感表現在很多方面,成長的環境為獨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僅表現在物質上,也表現在精神上。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優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錯了,家長也舍不得批評,百般袒護,千般寵愛。對孩子的表揚要多于批評,常常給孩子戴高帽,這容易使孩子只喜歡稱贊和表揚,不喜歡批評,虛榮心較強。很多獨生子女只要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就會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經常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容易接受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
(2)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
第一,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望過高。適當的期待會成為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動力。所以必須處理好期望與獨生子女身心特點的關系。人們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愿望。但是,如果目標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標太低,實現起來太過容易,都不會使人產生興奮來啟發內部動力。從教育學上講,當我們期待讓孩子達到某種目標時,首先定下的目標就應該是“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夠不到,力所不及,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費力氣,太過容易又達不到效果。所以,期望孩子達成的目標應該是恰當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是多年來太普遍的現象。獨生子女的家長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培養孩子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的人是所有中國父母所夢寐以求的。現代社會處處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知識是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砝碼。幫助自己唯一的孩子獲得更多的砝碼,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獨生子女家長最關心的事。于是投資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了家庭開銷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來越大,也成了每個家庭的主要負擔。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當。在家庭中,對于獨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當的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嬌慣放任型。最典型的就是存在于“6+1綜合征”的家庭。“6+1綜合征”是指兩家三代的六個長輩都以一個孩子為中心,一切都圍繞著孩子轉,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家長們對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實際的,也會盡可能滿足,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種嬌慣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補償心理造成的,父母輩希望將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從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補償。盡最大力量想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教育,將來找到更好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父母覺得才對得起孩子,才算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結果給孩子過度享受,過度保護,過度疼愛,從而造成一系列教育問題。二是專制嚴厲型。很多父母在對獨生子女的學業要求方面就多采用專制嚴厲型的教育方式。作為家長來講,對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嚴而不切實際。家長不能客觀地要求和評價孩子。一方面,主觀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某個方面有天賦和發展,就要去培養。就當前的教育體制來說,孩子本身的課業負擔已經很重了,而家長還要給孩子買各種輔導材料,請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閑娛樂的時間,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詳盡的計劃,要求孩子完成規定的任務。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點一旦被發現,家長就用各種方法管制、壓抑,而不是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時父母的比較心理也是形成專制的源泉。因為中國的父母聚在一起時大多談論的話題就是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較之下有些孩子因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們便會覺得很“沒有面子”,于是對孩子更加嚴加管教,經常訓斥孩子達不到期望的效果。專制嚴厲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過早地承擔了心理的重負,失去了童年應有的歡樂。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達不到父母為他定下的標準而自暴自棄,對待生活也喪失了信心,對父母和家庭的仇視,轉向了社會并仇視一切,這對于孩子、家庭和社會都是很危險的。
(3)獨生子女教育的常見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首先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適度原則。家長必須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擴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認個體的差異,了解不同的特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要因為他們是“獨苗”而對他們寄于過高的期望,提出過分的要求,給予過分的寵愛。古代就有“慣子如殺子”的說法,最后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在智力開發上應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來發展能力,不強迫、不限制、不搞過度教育,孩子在哪方面表現出才能和天賦,父母就要盡量在哪個方面加以培養,而不要以社會的標準去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順著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許會收獲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環境中,家長應該根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加以指導,應及時發現問題,針對問題因勢利導。若是該贊揚的優點,要積極鼓勵和賞識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為有失偏頗,也要及時處理,正面引導,根據情況適當教育。
第二,學會分享,共同協作。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與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處的。因此,要教給孩子“舍得”的真諦,“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讓孩子學會把一切與別人分享,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與別人分享,為別人付出的同時,自己也會收獲快樂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家長要多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慮別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適時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來訪,家長要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與伙伴分享。社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公認的行為準則,每個人在社會中最終都會被強制磨合。因此,為了讓獨生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應該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實現兒童之間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學。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點一滴的習得經驗,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伙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鍛煉,學會在集體團隊中共同進步,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能力,感受到集體團結協作的力量,收獲到合作的快樂。集體這種精神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第三,品德教育,學會做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勝過于向孩子傳授知識。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處,符合社會規范。一個人的智力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學習成績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的其他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動機等都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性要素。教育孩子要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要敢于承擔責任;對他人誠信,以誠相待;對自己嚴格要求,不驕不躁,謙虛謹慎。凡事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有缺點之處要積極改正;學會愛人,愛父母,愛他人。只有學會愛的人才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滿;只有學會愛的人才會去愛祖國、愛社會,才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人生的各種挫折和苦難都能坦然面對,使他們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有一種不畏艱難的勇氣。一方面,父母要為孩子做出表率。同時,家庭要配合好學校教育、社會教化和別人的幫助來共同引導孩子,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穩固的思想情操,做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第四,放手教育,獨立自主。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發展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緊緊地跟在后面依賴自己,而是解開束縛,放開雙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生活中鍛煉自己,習得經驗。哪怕是困難再大,也要讓孩子多去體會,這樣的教育才能使獨生子女更加獨立。而過度的愛護只會扼殺子女的獨立性,給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務只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就應當教孩子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就應當讓他們自己想;你要孩子怎樣做,就應當教孩子怎樣學;鼓勵孩子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與其費盡心思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讓孩子去發現去鍛煉。獨立性的培養,應先從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開始。生活自理是一個人自立的起點,孩子總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學會自立。所以,父母要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學習獨立做家務,學會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領,有意識地要求孩子出外辦理他所能辦的事。
第五,苦難教育,鍛煉心性。逆境造就人才,順境往往使人變得平庸,這是值得父母深思的。在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今天,要想方設法地創造一個小小的逆境,讓孩子們體驗到逆境的磨難,鍛煉良好的心理品質。家庭、學校和社會,對獨生子女應當多給一些磨煉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難和挑戰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要創設各種環境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吃些苦。只有學會吃苦,學會經受磨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任性等不良性格特點。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難題,使孩子經受失敗與挫折的考驗。同時,父母要積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野外訓練活動,比如少年軍校,夏令營之類的。家庭條件越好,越要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獲得財富并不是容易的事,這對教育好獨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如何對待愛“撒謊”的孩子?
下一篇:如何對待缺乏責任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