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選擇與選擇焦慮
賈雪同學:
你好!
首先祝賀你獲評鄭州大學“芙蓉學子·榜樣力量”自強不息獎。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讀書興趣濃厚,2014年讀了幾十本書。“永遠要有自知之明,始終告訴自己,此刻我依然所知甚少。”這一感悟可能是你保持旺盛求知欲的“秘訣”。
你在答卷中把書分為四類:感興趣且有用;感興趣但無用;不感興趣但有用;討厭且無用。你問“對于第四類書該不該讀?”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向你介紹兩位學者的看法。
蘇聯著名教育家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中國作家魯迅在《讀書雜談》中對這個問題講得更加透徹。魯迅認為讀書至少有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所謂職業的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為升學,教員因為要講功課,不翻翻書,就有些危險。所以讀書的人們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強強的,帶著苦痛的為職業的讀書。嗜好的讀書則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根據魯迅先生對年輕人的建議,你所說的“感興趣且有用、感興趣但無用、不感興趣但有用”等前三類書籍應該認真閱讀。關于“討厭且無用”的書,則不必強迫自己去讀,至少在厭惡情緒消退之前不要“硬讀”。不知你是否贊成這樣的選擇?
你提的第二個問題是:“人應該捍衛自己的選擇權嗎?”客觀地分析,在升入大學之前,你們的選擇權受到諸多限制。上什么課,讀什么書,什么時候寫完作業,報考哪所大學,選擇什么專業,要聽取老師和父母的意見,很少獨自做主。走進大學校門,家長不可能再在你們耳邊嘮叨,老師也不會整天催促你們讀書。“選擇權”已經交到了你們的手里。2013年12月,《武漢晚報》刊登了一篇報道說,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每個人每天有意無意間要面臨70個選擇。可見,你在校學習期間擁有很多個選擇的機會,選擇權用不著刻意去捍衛。
選擇是一種取舍和決斷,常常是在“兩難”中作出決斷。當人們面臨太多選擇而無法作出決定時,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南非作家蕾娜塔·莎莉塞寫了一本《選擇》,第一章就是“為什么選擇使我們焦慮”。作者寫道,不久前,她去曼哈頓一家高級食品店為晚宴選購一些奶酪。數不盡的貨架上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奶制品和一些看起來十分誘人的熟食樣品:軟的、藍色的、偏荷蘭風味的、松軟英國風味的、出眾法國口味的……每一種都吸引她的注意力并使勁向她的錢包招手,她被這些誘人的商品弄得無從選擇。由此引發開去,作者指出了消費者所犯的三個錯誤:一是在不確定自己想買哪種奶酪的情況下走進食品店;二是走進食品店就開始像一個聽話的學生認真閱讀商品的標簽,大量令人眼花繚亂可供選擇的商品被廣告語弄得更加復雜,每一款都宣傳自己在配料和口感方面的優點,她被搞糊涂了,不再僅僅從奶酪的味道上進行判斷;三是參考了儼然是奶酪權威的促銷員的建議。這段話給大學學子的啟發是:在選擇之前應搞清此次選擇的目的,謹防流行趨勢的誘惑,對書籍腰封上的贊語應打一點折扣。只有排除了誘惑和干擾,才能減輕選擇焦慮。
最后還想告訴你一點:所有的選擇都應發自內心。1983年9月,我在新華社山東分社當社長,新華社總社派了3名剛入社的大學生到山東分社實習。我對這幾個年輕人說:“當記者免不了吃苦,吃苦是一種自我選擇。比如,有10個年輕人,3人選擇安逸舒適的生活,7人選擇了吃苦。在選擇吃苦的7人中,兩人看到別人瀟灑,心理不平衡,于是選擇了放棄,5人甘愿繼續吃苦。在這5個人中,兩人方法欠佳,3個人方法對頭。優秀新聞人才很可能就出在這3個人當中。”幾年之后,3位實習生初露頭角,在新華社青年記者讀書班上,一位年輕人撰寫了一篇體會文章,題目就是“在這條吃苦的路上追尋”。
你選擇了安逸舒適,就應承擔安逸舒適帶來的后果;你選擇了吃苦,就要甘于寂寞,不必與別人攀比。這樣的選擇才算是忠于自己內心。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6月20日,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畢業生頒發學位證書
上一篇:聚合資源 協同育人
下一篇: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