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別讓犯錯誤的孩子感到無助
習得性無助心理,指的是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喜歡嘗試的。只要他一張開眼睛,就嘗試著到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就喜歡到處爬。自然,由于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難免會出錯。
如果對于孩子的每一次嘗試父母都報以嚴厲呵斥“不準”或大驚小怪地驚呼“危險”時,他就好像被電擊一樣,時間長了,他會變得不那么自信了,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做完之后父母是否又會大聲說“不”。最后,他會如父母所愿變成一個乖孩子,卻也把“自卑”的種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趙媽媽抱怨,兒子每天小錯不斷,大錯隔三差五,每天在家里搞破壞,比如早上起來孩子把卷筒紙纏在身上做飄帶,上學路上把奧特曼拆得七零八落,幼兒園老師反映他把洗手池的水龍頭堵了,想看看水還能從哪里冒出來……
兒子一次次犯錯誤,他臥室的燈泡一個月內閃壞兩次,卻推卸責任說媽媽買的燈泡不“結實”;后院里的花朵一天天減少,小家伙摘了種在土里、泡在水里,屢種屢死;飯后積極收拾碗筷,摔壞碗筷,還不打自招地稱“我不是故意的”,然后還恍然大悟地說:“媽媽,原來瓷盤子真的能摔壞呀!”對于孩子幼稚且故意犯下的錯誤,媽媽十分生氣,訓過幾次,卻沒什么效果,兒子還變本加厲故意作對,這讓媽媽很是頭疼。
心理學家告誡父母們:不要努力培養“不會犯錯的孩子”。有些父母在教導孩子時,亦步亦趨地緊盯著孩子,要求著孩子不要犯錯,只要孩子錯一點點,就著急叮嚀與矯正,擔心孩子做錯事。不過,父母是否考慮過,這樣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嗎?小時候不讓孩子去嘗試,等到長大后又抱怨孩子很被動,沒人教他就不會動;小時候不讓孩子“失敗”,等到長大后卻又抱怨孩子怕“挫折”,一點小事就放棄。
對孩子而言,沒有比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更糟糕的事情了。法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對于父母來說,智商并不是第一位的,不過智慧一定是最關鍵的。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方式。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本質、體驗到犯錯的后果,反而讓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甚至會讓孩子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孩子衡量自己的唯一途徑是父母的回應,父母應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只要盡最大努力就夠了,錯誤是學習和成長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過犯錯誤,讓孩子學到什么是對的、什么對自己最好。當孩子得到明確的信息,明白犯錯誤沒關系時,那些不良反應就可以避免。所以,父母應允許孩子犯錯誤,且視錯誤為學習的過程,讓孩子有機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1.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孩子就像是一個天生的“科學家”,凡事都要親身去嘗試,才會愿意相信這是事實。即便父母跟他說“這個杯子會很燙”,假如杯口沒有冒熱氣,孩子總要摸一下才會愿意相信。盡管這在父母看來是調皮,不過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天真”與“執著”,讓孩子與父母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允許孩子犯錯,實際上就是鼓勵孩子不怕失敗、敢于嘗試。
2.重視孩子的天性與特長
當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重視孩子“不會犯錯”上,卻忽略了孩子的天性與特性時,這樣的努力到頭來可能是一場空,且會讓孩子感到筋疲力盡。孩子的成功值得表揚,不過“失敗”也不是一件錯事,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歡“探索”與“嘗試”。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天性與特性,鼓勵孩子在嘗試中成長。
3.不要把“不可以”掛在嘴邊
嬰兒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走路的,正是因為不怕跌倒,才可以走得很好。父母不要總是把“不可以”掛在嘴邊,這不是在保護孩子,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相反,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可以怎么做,在安全的環境中給孩子一些練習的時間,不要期望孩子在第一次就可以好好配合,畢竟孩子需要練習才會熟練。
4.鼓勵孩子認錯
假如孩子真的犯錯了,父母需要耐心教導,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明白,犯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勇于改正就是好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否則就會讓孩子擔心會受到懲罰,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隱瞞自己的錯誤。因為在孩子看來,與其面對懲罰,還不如隱瞞所做的事情并希望不被發現。
5.別給孩子亂貼“標簽”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記住不論自己多么生氣、多惱火,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緒,不要亂貼標簽,如“壞孩子”“惹禍精”等。等到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而是用建議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他的錯誤,這樣父母會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犯錯的心路歷程,借此可以引導孩子認識世界,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心理啟示
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純真而美好的,他們帶著自己獨特的命運來到這個世界。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識別、尊重并培養孩子自然而獨特的成長過程,明智地支持孩子,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天賦和優點。父母需要意識到,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
上一篇:不是你感覺,而是孩子的感覺
下一篇:付出愛心,你也會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