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興利除害·難用兵碎,改用計平
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春,西北地區先零羌(屬羌族的一支)的歸文羌侯楊玉與諸降羌聯合背叛朝廷,侵擾邊塞。當時后將軍趙充國年已七十余,皇帝嫌他老了,派御史大夫丙吉征詢他的意見,有誰可以率兵平定叛亂。趙充國因多次出使羌地,答道:“沒有誰比老臣更適合的了!”皇帝又問他:“將軍估計羌人勢力如何,該用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用兵難以事先估計,我愿趕至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觀察形勢后,再制定征討方略,一起上奏皇上。但是我想羌戎人少,又逆天背叛,滅亡是指日可待的事,愿陛下將此事交付給老臣,不要憂慮。”漢宣帝笑著說:“行。”六月,趙充國率軍到達金城,因路途勞苦,他所率領的一萬多人都長了很長的胡須,即所謂須兵萬人。軍隊在渡黃河西進時,趙充國恐遭敵人暗算,先派遣三校率領一支小部隊,在黑夜里偷偷地率先渡過河去,等他們在對岸立營后,才組織大軍渡河。這時,有敵騎兵數百人趕來,出入在他們的軍旁。趙充國告訴部將:“我們這支兵馬都已經很疲倦了,不可再與敵馳逐。這些敵騎看來都很驍勇,也許是敵人的誘兵。我們這次進討,是為了把敵人殲滅,這么點小便宜切勿去貪圖。要飭令部屬不要驚動和出擊這股敵人。”他又派出游騎,探明前面沒有敵人的伏兵時,才揮軍前進。趙充國率軍進至西部都尉(在今甘肅玉門南面)時,了解了羌叛亂的原因及其叛軍內部的情況后,就向宣帝上了一道奏折,認為“羌易以計破,難用兵碎”,提出要“留兵屯田”。宣帝對他不以兵事為重很不理解,詔令他深思熟慮后再行奏報。趙充國冒著違忤宣帝旨意的風險,又上書詳陳了留兵屯田的十二條好處。他說,先零的精兵只剩六七千人,當他們失去土地后,有分散遠去客居他鄉的,有因饑餓凍餒而叛還的,人數會越來越少,為患邊塞的時間不會很久,最晚到明年春就可不攻自破。宣帝把趙充國的建議交給大臣討論,丞相魏相說:“后將軍深謀遠慮,以前多次籌劃的軍策,都被證明是正確的,這次我也以為其計可用。”宣帝聽了大家的意見,便下令罷兵,并同意了趙充國留兵屯田的主張。后來,漢軍果然獲得了勝利,振旅還鄉。(《漢書·趙充國傳》)
上一篇:出奇制勝·險路直下,高仙芝智取小勃律
下一篇:巧立名目·借題發揮·震聾發聵,鄒忌借鼓琴說威王以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