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寧波·寧波三寺
寧波的天童寺、保國寺和阿育王寺,以其幽雅的風景、雄偉的建筑和濃厚的佛教文化色彩而聞名。
“東南佛國”天童寺
天童寺地處太白山麓。王安石詩云:“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
據寺志載,西晉永康元年(300),僧義興云游至此,愛此山水,遂結茅修持。當時,附近無人煙,僅一童子日來供其薪水,久之,始成精舍。童子遂辭去,曰:“因師有道,感動玉帝,命我太白金星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現在大功告成,我今返去。”言訖不見,寺因此稱天童,山名太白。
天童寺為“天下禪宗五山”之一,享有“東南佛國”之稱。南宋以來,這里名僧輩出。住持天童約三十年的僧人正覺,曾倡導“默照禪”,其《宏智禪師廣錄》,即在天童寺作成。日本名畫僧雪舟曾任天童寺首座。日本佛教臨濟宗的創始人榮西,曾兩次來此求法。日本佛教曹洞宗的開山祖道元禪師,也曾從天童寺洞山第十三代祖如凈求法。日本曹洞宗八百萬教徒尊天童寺為其祖庭。
作為一座佛教寺院,天童寺規模宏大,莊嚴古樸。寺內殿堂屋宇最盛時曾達九百三十六間,內有萬工池、奎煥閣、七塔苑、藏經閣、天王殿、佛殿、法堂、羅漢堂、鐘樓、御書樓、御碑亭等建筑。
傳說天童寺的香火曾驚動雷公雷婆。他們見彌勒佛在凡世享受如此朝拜,非常嫉妒。便鼓動起小龍王,刮起暴風惡雨,沖毀了許多廟宇,后被太白金星制服。雷公的雷鼓滾到太白山玲瓏峭壁上,成了太白山上的“神仙響鼓”,至今扣之有聲。雷婆的閃電鏡摔成兩瓣,變成了“雙鏡池”。小龍王則因無顏再回東海龍宮,便長駐在了太白山。據說,太白山香火興旺之時,常會有毛毛細雨飄來,便是小龍王還在發泄余恨呢。
阿育王寺和保國寺
阿育王寺在寶幢鄮山之麓。相傳,晉時有一位名叫阿薩訶的人,從地下挖出了一座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尺”,塔剎是五重相輪,塔的四周都有雕刻。塔內有懸鐘,里面藏著舍利,為一暗紅色小珠,因窺視角度不同,會發出紅、黃、灰、黑等不同色彩。據說這座塔是阿育王所造的八萬四千塔之一,里面藏著釋迦牟尼的舍利。佛教徒以此來定吉兇、卜休咎。東晉義熙元年(405),安帝敕令就地建亭供奉此塔,令僧人守護。明代賜名為育王禪寺。
阿育王寺占地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殿、閣、樓、塔掩映于綠蔭之中。據史料載,唐代高僧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后四次東渡日本,均未成功。第五次東渡時,在舟山群島遇險。明州太守派人救出鑒真一行,曾安排在阿育王寺居住。
保國寺在靈山的中部。整個廟宇隱在青楓叢林中,不達山門不知有寺。正如詩云:“蘭若隱云端,鶯回路百盤”。
靈山,又稱驃騎山。相傳東漢時,驃騎將軍張意之子、中書郎張齊芳曾隱居于此,故名。后有人在山上建寺,名靈山寺。唐時重建,改名為保國寺。
保國寺以其“無梁殿”而聞名。無梁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至今已有近千年,是已發現的江南地區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也是我國保存最好的木結構古建筑。前人詠贊無梁殿:“山岙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盧龍·孤竹故地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寧波·寧波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