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清源山·“閩海蓬萊第一山”
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山勢巍峨挺拔,翠峰層疊無盡,綿亙數十里,宛若一道翠障,拱衛著泉州古城。山上奇巖怪石,林泉洞壑,風景十分清麗,自古稱“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亦為泉州十景之一。
清源山名勝古跡很多,昔傳有三十六個巖洞,洞洞奇幽,可惜今已部分消失。山中遍布游詩題刻,以巖雕稱勝。
老君巖是山中最著名的巖雕,它是一尊道教教主老君造像,高5.1米,厚7.2米,寬7.3米,是宋代的巨型石刻。它本是一塊天然巖石,據記載說是“好事者為略施雕琢”而成,其雕琢依石勢造形,倒也頗見神工。老君像體態肥胖,滿臉笑容,兩眼平視,雙耳垂肩,左手倚膝,右手憑幾,而蒼髯飄然垂散,神態甚是安詳和樂。這尊造像坐落在綠草如茵的平地上,更顯得既高大魁偉,又雍容慈祥,民間視之為長壽幸福的象征,有俗諺說:“摸得老君鼻,長壽一百二。”游人至此,每每攀爬石像肩臂而上,爭相摸撫老君鼻。老君已被摸得日見光滑,而依舊不怒不嗔,笑容可掬,誠為古代石雕珍品。
福建泉州老君巖
據載,早在西晉,泉州老君巖已設有道教廟觀,宋代有富麗堂皇的北斗殿和真武閣,作為道教教主的老君,其石像即在此時造成。后來廟觀湮沒,便只剩下老君像在此餐風飲露了。
老君巖右邊山崗上,有千手巖和彌陀巖。千手巖是一石刻觀音坐像,彌陀巖是石刻阿彌陀佛立像,二巖都是元代石刻,造型既端莊大方又慈祥肅穆。附近有秋冬紅楓、泉窟觀瀑及一線天諸名勝,景色幽雅清麗。千手巖懸崖上有弘一法師圓寂前所書的“悲欣交集”石刻。弘一法師原名李文濤,字叔同,曾留學日本,攻音樂、繪畫,文學造詣甚深,是中國早期藝術教育啟蒙者之一,他圓寂后葬于此。弘一法師墓塔內,有他生前寫的偈語,名畫家豐子愷為他畫的像以及名書法家虞愚為畫像撰寫的像贊。
清源山左峰山腰,有賜恩巖和瑞像巖。相傳此山是唐朝皇帝賜給刺史許稷的,故名賜恩巖。又有說南宋宰相李邴隱居于此,曾四次受朝廷恩賞,故也稱“四恩”。賜恩巖佛殿里有宋刻白衣觀音造像,寺后巨巖連壁,極為壯觀。此間有多處明清摩崖,其中有明代思想家李贄撰的對聯:“不必文章稱大士,雖無鐘鼓亦觀音”。瑞像巖是釋迦瑞像石雕,亦依照巖石的天然形態雕成,高4米,寬1.5米,造型莊嚴大方,是宋代石雕藝術佳作。外面有花崗巖石室保護石像。瑞象巖周圍奇石林立,如群僧侍立,又有石龜、石蟒、石城、石門與石窗諸勝,是一個奇妙的石景世界。
清源山中峰頂,即為游人登高攬勝之處。此間有抗倭名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題刻,以及他少年時期的練膽石。旁有孔泉,泉清而甘美,又名虎乳,據傳泉州及清源山別名泉山,即由此泉而來。孔泉附近的清源洞,號稱“第一洞天”,其中有洞名“蛻洞”。相傳南宋時有個裴姓道人追趕一條殘害生靈的妖蛇至此,妖蛇鉆入洞中,因洞深不測底,可通洛陽江,追趕不得,道人索性在洞口坐化了,因而此洞又名“裴仙洞”。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都是名山知己”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青原山·“青原系”祖堂與曹洞宗山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