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孝陵·萬念俱灰投佛門
孝陵是清東陵的中心,為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的陵寢。整個陵寢有一條長6公里、寬12米的神道貫穿南北。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陵區的總門戶。門內東側有一組建筑,名叫更衣殿。大紅門的正北面矗立著高大雄偉、重檐九脊的圣德功碑樓。再往前走一座影壁山將神道分成前、后兩段,繞過影壁山,神道兩側連續排列著望柱和十八對石像,獅子、狻猊、駱駝、象、麒麟、馬和垂首肅立的文臣武將。進入龍鳳門經過神道,穿過單孔石橋、七孔石橋、五孔石橋和三孔橋,到達廣場,廣場中央是神道碑的碑樓,其后高臺上是孝陵陵寢的正門,名隆恩門。門內,在漢白玉欄桿圍繞的基座上立著一座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的享殿,名隆恩殿,殿后為方城明樓,樓內正中為一通石碑,上有漢、滿、蒙三種文字刻著死者的謚號。最后圓形的稱為寶城或寶頂,寶頂下為地宮。
據說地宮里埋葬的不是順治的尸體而是他的骨灰。清朝進關后第一代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登基,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死時才二十四歲。順治之死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傳說,順治有一位美麗非凡、知書達禮的董鄂妃,與順治感情甚篤,卻在順治十八年病死。董鄂妃死后,順治悲痛欲絕,竟號哭著要與她共赴黃泉,因文武百官勸阻才作罷。但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干脆上五臺山當了和尚。但據《大清會典事例》所載:順治十七年董鄂妃死,福臨郁郁寡歡,不到半年因病痘,于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時死于紫禁城內養心殿。順治死后,棺槨停于景山壽皇殿按佛教做法進行火化。“此等火化,半信佛教,亦半循塞外風俗”。這里所說的火化是按佛教的做法。順治生前信佛,宮廷內有位䒢森溪禪師曾為順治剃度,順治死后火化時也是這位禪師舉火的。
所謂“塞外風俗”,據《東華錄》記載,乾隆曾有諭旨講述此事:“本朝肇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隨身捧持,聊以隨其不忍相離之愿,非得已也。”說明火化是滿族固有的習俗。清皇朝入主中原后,學習漢人喪葬習慣,自順治之后才改墓葬。
順治火化后,于康熙二年六月六日才同康章皇后、孝獻瑞敬皇后(董鄂妃)一道葬入孝陵地宮。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東坡祠堂·丁蜀古鎮憶東坡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慕陵·萬龍聚會龍口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