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盧氏城隍廟
盧氏城隍廟位于盧氏縣城中華街路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祭祀城隍神的習俗,唐代民間已普遍祀奉城隍神,宋代城隍神被列入國家祭祀的范圍。由于明代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城隍信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明太祖朱元璋封京都等六府城隍神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其余各府城隍神稱“威靈公”,州的城隍神稱“靈佑侯”,縣的城隍神稱“顯佑伯”,各有品秩。
盧氏城隍廟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初年重修,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并塑彩塑神像、增建殿宇。清乾隆十年(1745),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修。
盧氏城隍廟是豫西地區(qū)建筑規(guī)模較大且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現(xiàn)存建筑基本保持著明嘉靖年間時的規(guī)模和布局。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左右過門、九龍壁、舞樓、獻殿、后殿,另有東西廂房,面積約2300㎡。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單檐懸山頂,綠琉璃瓦屋面。該建筑為明代中葉修建,保留了較多的宋元建筑特征。舞樓為明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雙層樓閣式歇山頂建筑,前檐為琉璃瓦,后檐為灰筒板瓦屋面,二層設回廊。獻殿建于明代,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重檐歇山式建筑,綠琉璃瓦屋面。下檐斗栱為五踩重昂重栱計心造,昂頭為琴面昂,昂嘴呈三角形,正面中央豎刻一溝槽,是河南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四座溝槽昂建筑之一;前檐二層斗栱皆為五踩重昂重栱計心造,三角形昂嘴的正面豎刻溝槽;后檐上層斗栱為五踩單昂單翹,柱頭科為五踩重翹。明間頂部四隅置抹角梁四根,并用“T”形的枋木組成八卦藻井。八個角下各施垂蓮柱一根,組成一幅優(yōu)美的殿頂裝飾圖案,此種做法為我省孤例。后殿緊接獻殿,建于明代,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式建筑,斗栱為五踩重昂重栱計心造。昂頭成琴面昂,中央刻溝槽,后檐柱頭科為五踩雙翹。
盧氏城隍廟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城隍廟的規(guī)劃布局特點和建筑風貌。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全景(王歌鶯提供)
山門正立面圖(文宣提供)
獻殿(文宣提供)
獻殿正立面圖(文宣提供)
舞樓(文宣提供)
舞樓南立面圖(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博愛觀音寺
下一篇:民居建筑·衛(wèi)輝小店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