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轍《初發(fā)嘉州》詠[四川]·烏尤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宋)蘇轍
放舟沫江濱①,往意念荊楚②。
擊鼓樹兩旗, 勢如遠征戍。
紛紛上船人, 櫓急不容語。
余生雖江陽, 未省至嘉樹③。
巉巉九頂峰④,可愛不可住。
飛舟過山足, 佛腳見江滸⑤。
舟人盡斂容, 競欲揖其拇⑥。
俄頃已不見⑦,馬牛在中渚⑧。
移舟近山陰, 壁峭上無路。
云有古郭生, 此地苦箋注。
區(qū)區(qū)辨蟲魚, 爾雅細分縷⑨。
洗硯去殘墨, 遍水如黑霧。
至今江上魚, 頂有遺墨處⑩。
覽物悲古人, 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 朝夕事鳴櫓。
至楚不復留, 上馬千里去。
誰能居深山, 永與禽獸伍。
此事誰是非, 行行重回顧。
【題解】
烏尤山在樂山市東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府河(即岷江)匯合處。原來與凌云山相連,戰(zhàn)國時秦之蜀郡守李冰治水,在其間鑿一衢道,以分水勢。山上有唐代創(chuàng)建的烏尤寺,寺中有爾雅臺,相傳為漢代郭舍人注《爾雅》處。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作者隨其父蘇洵、長兄蘇軾離開故鄉(xiāng)眉山,來到嘉州(即今樂山),并由此出發(fā)下荊州。當時作者與兄蘇軾均作有《初發(fā)嘉州》詩。此詩寫舟行所見沫江岸邊凌云山、烏尤山遺跡及行旅感懷,即詩中“覽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之意。蘇軾《初發(fā)嘉州》詩是:“朝發(fā)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xiāng)飄已遠,入意浩無邊。綿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作者】
蘇轍,北宋文學家,生平見前江蘇《張公洞》詩。
【注釋】
①沫江:沫水,即今源于四川西部之大渡河,戰(zhàn)國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西漢司馬相如通西南夷,西至沫水,即指此。大渡河在樂山與岷江相匯。②荊楚:指今湖北、湖南一帶。③蘇轍家鄉(xiāng)為眉山,也在岷江邊,距嘉州約60公里。④巉巉:高峻貌。九頂峰:凌云山九頂峰。⑤佛腳:指樂山大佛之足。樂山大佛在樂山岷江東岸,凌云山西壁,其通高71米,頭與山齊,腳踏大江,故云“佛腳在江滸”。滸,水邊。⑥“舟人”兩句謂船過大佛像前,舟中人都要對佛足膜拜。⑦俄頃:很快。⑧此句謂在船中可見江中洲渚上的馬牛。《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馬牛。”⑨“云有”四句寫郭舍人注《爾雅》事。烏尤寺中有爾雅臺,相傳即漢郭舍人注《爾雅》處。郭舍人《爾雅注》今已不可見,晉人郭璞注曾引用。蟲魚,孔子認為讀《詩經(jīng)》可以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漢代古文經(jīng)學家注釋儒家經(jīng)典,注重典章制度和名物的訓釋、考據(jù),后遂以“蟲魚”泛指經(jīng)學家們考釋的名物和典章制度。唐韓愈《讀皇甫湜公安園池詩書其后》:“《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⑩“寫硯”四句寫傳說。《樂山縣志》載明袁子讓《重修爾雅臺記》:“晉郭景純先生僑寓嘉州時,嘗注《爾雅》其山,山之南有一臺,相傳為先生閣筆處,俗呼為爾雅臺。水環(huán)其山,上下魚皆烏首,而皂甲與凡鱗不侔,說者謂先生墨翰所染也。”
上一篇:(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詠四川陳子昂讀書臺詩詞
下一篇:(唐)薛能《凌云寺》詠四川樂山大佛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