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蜀道難》詠[四川]·古蜀道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李白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②。爾來四萬八千歲③,不與秦塞通人煙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⑤。地崩山摧壯士死⑥,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⑦。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⑧。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⑨。青泥何盤盤⑩,百步九折縈巖巒(11)!捫參歷井仰脅息(12),以手撫膺坐長嘆(13)。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14)。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15),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⒃!連峰去天不盈尺⒄,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⒅,砯崖轉石萬壑雷⒆。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⒇。所守或匪親(21),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22),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23),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24)!
【題解】
此詩為李白著名歌詩之一。其著力描繪蜀道奇險的山川景象,透露了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某些憂慮。前人曾謂其為“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唐孟棨《本事詩》謂李白初自蜀入京師,賀知章聞其名,訪其于旅舍,李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因稱李白為謫仙,解身上金龜換酒,與之盡醉,白因此聲名著于天下。后世或謂此詩為諫玄宗幸蜀;或謂罪嚴武治蜀;或謂諷章仇兼瓊,皆無據。此詩大概為送人之作,夸寫蜀道之難,無其他政治寓意。
【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生平見前山西《太原早秋》詩。
【注釋】
①噫吁嚱:驚嘆詞,蜀地方言。②“蠶叢”兩句謂,從蠶叢、魚鳧以來,蜀國開國時間悠久,事跡已經模糊難考。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的兩位國王名。漢揚雄《蜀王本紀》: “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王上至蠶叢,積三萬六千歲。”③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歲月悠久,非確切年數。④秦塞:猶言秦地,指今陜西西安一帶,塞,山川險阻處。通人煙:謂互相來往。古蜀國與中原不相交通,戰國時秦惠王于公元前316年滅蜀,始與蜀地交通。⑤“西當”兩句說,當時太白山與峨眉山之間只有飛鳥往還。太白,又名太乙,秦嶺主峰,在今陜西眉縣南。因冬夏積雪,故名太白。太白山在長安以西,作者立足長安,故云“西當”。鳥道,謂僅能容飛鳥飛過之路,此極言山之高峻。橫絕,橫渡,跨越。峨眉,四川名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⑥《華陽國志·蜀志》載: “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楚。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⑦天梯:喻高入云霄的道路。石棧:指鑿石架木而成的棧道。鉤連:銜接。⑧“上有”兩句謂蜀道上有能使六龍駕駛的太陽車也只能轉回去的高山,下有奔騰洶涌、沖折倒流的河流。六龍,古代神話謂日神御者羲和趕著六條神龍所駕之車,每天從東往西行駛。高標:指蜀道上的高峰。沖波逆折:指激流因巖石阻擋而逆流。回川,回旋的川流。⑨“黃鶴”兩句謂山高得連飛鳥、猿猴也難經過它。黃鶴,善于高飛之鳥,即“黃鵠”,古書中鶴、鵠兩字常通用。⑩青泥:青泥嶺,在今陜西略陽縣西北,古代由秦入蜀之要道,其地“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為青泥嶺”(《元和郡縣志》)。盤盤:山路紆曲貌。(11)縈巖巒:謂山路像索帶一樣環繞山巖峰巒。(12)捫參歷井:言蜀道上山高近天,竟至伸手可摸“參”宿,抬腳跨過“井”宿。捫,摸;歷,跨越。參、井,星宿名。按古代天文學分野學說,參是蜀地的分野,井是秦地的分野。脅息:屏息,不敢出氣。(13)撫膺:撫摸胸脯。(14)巉巖:山勢峻險。(15)號古木:在古樹上悲鳴,(16)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暮春始叫,夜啼達旦,其聲悲凄,似叫“不如歸去”。據說此鳥為古代蜀王杜宇死后魂魄所化。一說杜宇禪位出奔,蜀人思念,故覺此鳥鳴聲悲切。(17)凋朱顏:聞者聽之而大驚失色。(17)去天不盈尺:離天不足一尺。一作“入煙幾千尺”。(18)飛湍瀑流:飛濺的激流瀑布。喧豗(hui):瀑布急流的喧鬧聲。(19)砯(peng):水擊巖石之聲,此用作動詞,撞擊之意。(20)“劍閣”三句說劍閣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西晉張載《劍閣銘》: “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劍閣,指劍門山、劍門關,今四川劍閣縣城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有劍道和關隘。酈道元《水經注·漾水》: “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險絕,故謂之劍閣也。”(21)匪:同“非”。親:一作“人”。(22)吮血:吸血。(23)錦城:即成都。成都以產蜀錦著名,蜀漢置錦官督造,在少城駐兵,因稱少城為“錦官城”,簡稱錦城,后泛指成都為“錦城”。(24)咨嗟:嘆息。
上一篇:(明)楊慎《錦城夕》詠四川成都詩詞
下一篇:(唐)杜甫《五盤》詠四川七盤嶺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