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輿地全圖》的主要內容,《中外輿地全圖》導讀
《中外輿地全圖》是近代重要的地圖集。鄒代鈞等編纂。光緒二十九年(1903)輿地學會刊行,單色石印,1908年再版,彩色印刷,又稱“大清地圖,世界地圖合冊”。
鄒代鈞(1854—1908) ,字甄伯,又字沅帆,湖南新化縣人。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緒十二年(1886),作為隨員隨劉瑞芬出使英俄等國。在國外期間,潛心研究西方的地圖測繪理論和方法。3年任期滿后,于光緒十五年返國,購回歐美諸國各種地理圖冊書籍。清末亂世,民窮國弱,列強肆意蹂躪。講經世之學,求富國強兵之法成為有識之士的中心思想。為此,他在好友陳三立、汪康年、吳德瀟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個人出資,于光緒二十一年在武昌創辦輿地學會。這是我國地理學最早的組織,開創之功不可沒。該組織提倡西方測繪理論,編譯出版了大量用新方法繪制的地圖。這些圖對普及和發展中國近代地理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去世后,由于資金困難,該組織解散。他還擔任過湖北輿圖局總纂,在兩湖書院和京師大學堂任過地理教習。他除編纂了大量地圖外,主要地理著作有《西征紀程》4卷,《光緒湖北地記》24卷,《中俄界記》 3卷等。
此圖集共收集68幅圖,是鄒代鈞和他的同仁根據已有的地圖和其他編圖資料在室內編輯而成的。這些圖都有以下幾大特點:
第1、這些圖均以當時中外最新測繪的名圖為底本,原始資料都是最新成果,比較準確。
第2、在譯制外國人測繪的地圖時,綜合了中外地圖特點,將經緯度改為以中國京都的子午線為起始子午線,比例尺改用自制的中國輿地尺(1尺=0.308642米),使中國人讀外國地圖時,按圖可得中國里數分率之準。此外,還詳作圖例和注記,以便辨識閱覽,易于中國人接受。
第3、國內地圖大多使用圓錐投影,外國地圖則采用了多種投影法。
第4、地圖印刷采用新式的爛銅版法,色彩鮮明,線條清楚,較中國傳統的石制版法大有改進和發展。
第5、出現了人口劃分等級的圖例,這在中國人編繪的地圖上是第一次。
此圖集運用了西方地圖測繪學理論和方法,和我國傳統地圖有著天壤之別。它是當時國內最好的地圖集之一,在清末民初流傳十分廣泛,并成為后世編制中外地圖集的主要參考資料。如光緒三十三年(1906),周世棠、孫海環編的《廿世紀中外大地圖》1冊,就是以此圖冊為基礎編繪的。它是我國現代地圖學萌芽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的出現使我國地圖學的發展從此逐漸走科學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 1.鄒永敷:《鄒氏地學源流記》,亞新輿地學社出
- 版,1946。
- 2.錢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學風》,岳麓書社,1985。
- 3.文浩然:《新化鄒氏地學與武昌亞新地學社》,載《湖北文史資料》第3期。
- 4.葛綏成:《記清季地圖學家鄒代鈞》,載《地理之友》創刊號,1948。
上一篇:《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的主要內容,《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導讀
下一篇:《中州集》的主要內容,《中州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