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火鼠論寒,冰蠶語熱
【出典】 舊題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取其獸毛以緝為布,時人號為火浣布。”《三國志》卷四《魏書·齊王芳紀》:“(景初三年)二月,西域重譯獻火浣布,詔大將軍、太尉臨試以示百寮。”南朝宋·裴松之注:“東方朔《神異經》曰:‘南荒之外有火山,長三十里,廣五十里,其中皆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燒,得暴風不猛,猛雨不滅。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余,細如絲,可以作布。’”晉·張勃《吳錄》:“日南比景縣有火鼠,取毛為布,燒之而精,名火浣布。”(據《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宋·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四《徐大正閑軒》詩:“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暑。”參見“冰蠶”條。
【釋義】 火鼠為古代傳說中的動物,生活于火中,其毛可織火浣布。冰蠶也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生活于冰雪之中,其絲可以織錦。蘇軾詩有“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暑”之句。
【例句】 火鼠論寒,冰蠶語熱,定誰同異。(辛棄疾《哨遍·秋水觀》1916)這里化用蘇軾詩語,以“火鼠論寒,冰蠶語熱”比喻無知妄議。
上一篇:典故《火輪》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火齊》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