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伏中行
【出典】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賈誼上疏陳政事:“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唐·顏師古注:“鄭氏曰:‘說,奄人也,漢使送公主妻匈奴,說不肯行,強之,因以漢事告匈奴也。’師古曰: ‘中行,姓也。說,名也。’”又,卷九四上《匈奴傳上》:“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fù)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釋義】 中行說為漢文帝朝宦者,文帝強令他傅遠嫁匈奴的翁主,他叛漢降匈奴,為匈奴出謀劃策。賈誼上疏有“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語。
【例句】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淺草接天長] 2701)這里用本典追憶自己少年時即有抗御外辱、懲處奸逆的雄心壯志。
上一篇:典故《鶚薦》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伏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