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金元雜劇·金元諸宮調·現存的三種金元諸宮調作品
(一)《劉知遠諸宮調》
現存最早的版本為俄國柯茲洛夫探險隊在1907—1908年間發掘我國甘肅境內古代黑水城時發現之本,今藏北京圖書館。后來各種影印本、石印本、鉛印本、校注本均據此本而出版。
《劉知遠諸宮調》的創作年代,學術界多認為是金、南宋時期即12世紀的作品,因故事述及北方地域,應是金代作品。其創作時間應先于《董西廂》,因其保存了宋詞的宮調歇指調,而《董西廂》不用;另外,從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董西廂》也遠勝于此作,因此,此作應為金代早期的作品。
《劉知遠諸宮調》為無名氏所作,為殘本,原本有12則,今僅存5則,其中第11則有殘缺。其目次為:
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第一
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第二
知遠充軍、三娘剪發生少主第三
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第十一
君臣、弟兄、母子、夫婦團圓第十二
劉知遠和李三娘的故事,在早期的《五代史平話》中就有記載,后來又在元代南戲《劉知遠白兔記》中敷演。這部作品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表現了古代農民反抗壓迫、希望改變貧窮命運、發跡變泰的思想觀念。作品寫流浪漢劉知遠為生活所迫,到了小地主李三傳家做傭工和贅婿,受盡了妻兄李洪義、李洪信的虐待,甚至差點被李洪義放火燒死,被迫遠走從軍;其妻李三娘在家則受盡兄嫂欺凌,生下個兒子也不能自養,只好請人送到太原劉知遠處。李三娘在與劉知遠團圓后怒斥李洪義等人:“自從劉郎相別了,莊上十二三年,最苦剪頭發短,無冬夏交我幾曾飽暖。咱是嫡親爹娘生長,似奴婢一般摧殘,及至凌打,您也恁怯懼燠煎。”(第十二則【大石調·伊州令】)揭露了封建社會中重金錢而輕親情的丑惡世態。作者深切同情劉、李夫婦的不幸遭遇,給劉知遠以發跡復仇、李三娘與夫團圓的美好結局,表現了下層人民期盼改變受壓迫命運的理想愿望。
作品塑造了劉知遠和李三娘的鮮明形象。劉知遠為武將之后,性格剛烈,雖然貧窮為人做傭工,卻不肯任人欺凌,他與“活太歲”李洪義的三次對打就表現了剛烈不屈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又剛中有柔,有情有義。他深愛李三娘,在被迫離家前與三娘依依惜別;到并州投軍后,司公岳金欲招之為婿,他本想以已婚來辭婚,但在媒人李辛的“你若不順,禍在旦夕”的勸說下,為了生存,不得已再婚;在當了九州安撫使、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之后,他就回小李莊迎取李三娘,這都說明他是個有情有義的男子漢。對于他的再婚岳府,應給予一定的諒解。李三娘則是個忠于愛情的善良女子,在劉知遠走后的13年里,她擔水負柴,搗碓推磨,挨餓受凍,歷盡苦辛,也沒有改嫁;明知劉知遠已再婚岳府,仍然苦苦等候他的歸來。作者十分同情和欣賞這個忠貞、堅忍、善良的農村婦女,給她一個勝于岳府千金的“正妻”的名分,取得美滿結局。
作品的語言質樸自然,文采則略顯不足。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如第二則寫李洪義放火企圖燒死劉知遠,卻被天降大雨澆滅;第十二則寫劉知遠正要派人迎取李三娘,卻傳來三娘被賊劫去的消息;派兵與賊激戰之際,卻發現強人原來是自己的同母異父兄弟,均曲折引人。作品還講究伏筆和照應,如第二則寫劉知遠發誓說:“異日得志,終不舍汝輩! ”李洪義兄弟笑道:“你發跡后,俺向鼻內呷三斗三升釅醋! ”兩個妯娌也道:“俺吃三斗三升鹽。”埋下了伏筆。在第十二則,劉知遠發跡后,對李氏夫婦既不打罵也不殺頭,只要他們“吃盡那鹽,呷盡那醋”。狠狠嘲弄了這對為富不仁的兄嫂,也照應了前文,使故事饒有趣味。
作品的不足之處,是多次強調劉知遠是個真命天子,周身罩著“紫霧紅光”、“金龍戲寶珠”,李三傳為此而招他為傭工;李三娘因他有貴人之相而與之私訂終身; 岳司公也因此而將女兒下嫁。這些描寫,都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尤其損害了李三娘的形象,使其對劉知遠的感情帶上了一定的功利色彩。
(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為全本,是現存諸宮調中版本最多的作品。現存最早的版本為明嘉靖丁巳年張羽所刻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此后的明刻本、清刻本、鉛印本、影印本、校注本多據此本出版。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又稱《弦索西廂》《西廂彈詞》。作者“董解元”之“解元”是當時對讀書人的泛稱,不是他的名字。鐘嗣成《錄鬼簿》載他是金章宗時人。《董西廂》卷一作者自稱:“秦樓謝館鴛鴦幄,風流稍似有聲價。”“醉時歌,狂時舞,醒時罷,每日價疏散不曾著家。放二四不拘束,盡人團剝。”是個風流、疏狂的才子。近年來有些學者據1959年發掘的侯馬金墓出土文物考察,言董解元名朗,絳州曲沃人①,可作一說。
《董西廂》主要取材于唐元稹的《鶯鶯傳》,也吸收了宋以后有關鶯鶯題材的詩、說唱文學、雜劇、南戲的養料,并加以改造,在主題思想上有深刻的反封建意義。它將鶯鶯故事由一個男子對女子負心的故事變為青年男女向封建禮教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故事,將始亂終棄的悲劇變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主題思想比原傳更有進步意義。其次,從塑造人物方面看,把張生由負心人改塑成忠于愛情的至誠君子,老夫人賴婚之后,他甚至以自殺來抗爭;把消極忍讓的鶯鶯,改塑成勇敢追求幸福、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叛逆女性,在鄭恒逼婚時曾擬懸梁自盡,最后和張生雙雙出奔;對原傳不落褒貶的老夫人和鄭恒,作品卻作為反面人物來塑造,從而第一次使崔張故事帶上鮮明的反封建的色彩。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塑造了紅娘和法聰這兩個下層人物的生動形象,極力描繪他們熱心助人、見義勇為、機智勇敢的高尚品格。紅娘對老夫人據理力爭,使老夫人終于答應了崔張的婚事; 法聰在“白馬解圍”中沖鋒陷陣,為崔張愛情創造了進一步展開的條件等,都對情節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
《董西廂》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結構宏偉,選用當時14種宮調的樂曲,譜成193套曲,組成長達五萬余字的諸宮調。它情節曲折,比《鶯鶯傳》增加了張生害相思、鶯鶯探病、長亭送別、出奔團圓等許多情節,使崔張的愛情故事波瀾起伏,更為引人入勝。其語言流暢自如,形象生動,雅俗兼備,運用方言俗語尤為熟練自然,充滿生活氣息。
《董西廂》的不足之處是情節有些蕪雜和人物性格有不統一的地方。如卷二用全書六分之一的篇幅寫法聰與孫飛虎交戰,未免喧賓奪主;又如卷四寫鶯鶯用鏡臺摔紅娘,不符合她溫柔的相國小姐的性格。但總的來說,瑕不掩瑜,是一部對后世戲曲、說唱文學有深遠影響的佳作。
(三)王伯成《天寶遺事諸宮調》
現存本為輯曲本,其曲散見于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郭勛的《雍熙樂府》、明末清初李玉的《北詞廣正譜》、清代周祥鈺等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等曲譜。現有朱禧輯校本、朱平楚校點本(收在《全諸宮調》)、謝伯陽校注本(收在《諸宮調兩種》)等版本。
據《錄鬼簿》卷上載,作者王伯成為至元間涿州人,明人賈仲明稱其:“《天寶遺事諸宮調》,世間無,天下少。《貶夜郎》,關目風騷。馬致遠,忘年友;張仁卿,莫逆交。超群類,一代英豪。”可知王為比馬致遠稍晚的著名元曲家。除諸宮調外,還有《貶夜郎》、《泛浮槎》等雜劇傳世。
現存本有曲無白,選自明人曲譜,在選擇取舍上受明人的審美情趣所制約,甚至可能經過明人的修改,這給我們評價此作品帶來一定的困難。所幸有三套作為引子的套曲使我們可以窺見此作的大致內容和作者的創作意旨。李隆基、楊玉環的故事早已見于唐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王伯成此作無疑受到《長恨歌》的影響。《天寶遺事引》中【賺煞尾聲】曲云:“杜工部賦哀詩,白樂天歌長恨,都不似通鑒后史回頭兒最緊。”從《遺事引》介紹的故事梗概來看,原作有相當篇幅描寫天寶年間的政治斗爭,如“張九齡村野為農,李林甫朝廷拜相”、“潼關一鼓過元平蕩,哥舒翰應難堵當”。但是,在現存的曲作中,有關政治斗爭的內容極少,大量的是描寫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之間三角關系的內容。這里有作者創作主旨的原因,也有明人選錄者審美情趣的原因。王伯成在《遺事引》的【二煞】曲中說:“遇奸邪惡折罰,逢忠直善播揚,合人情剖判的無偏讜。”他要對這段歷史及歷史人物做出懲惡揚善的評價,但又要“合人情”、“無偏讜”,將李楊故事作為一個世俗的風流韻事來欣賞:“據此段風流傳奇,喧傳旖旎鄉。判興亡,諸宮調說唱,便是太真妃千古返魂香。”(《天寶遺事》【后庭花煞】)體現了與傳統雅文學不同的市井文學的審美趣味。作品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都是富有人情味的、世俗化的、亦好亦壞的人物。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紅杏出墻不加嚴懲,癡情如故,在馬嵬坡兵變時甚至愿代楊貴妃去死,是一個風流情種的形象。楊貴妃美麗、機智而放蕩,她被玄宗從壽王處搶奪過來,便利用自己的美貌博得了玄宗的百般寵愛;被安祿山乘醉強暴之后,因為滿足了她的情欲,又將安認作“義兒”,以便長期廝混。對于歷史上的亂臣賊子安祿山,作品也將他寫得富有人情味,在被貶漁陽之后,像個多情才子一樣苦苦思念楊貴妃:“坐也昏沉睡不安,兩行淚道漬成斑。”(《祿山謀反》)在楊妃死后,又思念痛悔不已。作者對這三個人物是有批判的:“失政君臣,云鬟霧鬢,那其間別是個乾坤。亡家若無安祿山,傾國誰知楊太真? ”(《天寶遺事引》)但更多是從“人情”的角度加以寬容和諒解。在《祿山偷楊妃》中道:“玄宗無道,把兒婦強奪要,直上天㬠不高。 自從親子行攜來,已有他人候著。”正因為有唐玄宗強奪子媳的“無道”在前,才有安祿山的私通楊妃在后,因此楊妃罪不該死。他通過楊妃臨死前的哭訴表示了對她的同情:“平白地處死,無罪遭誅,性命好容易!”(《明皇哀告陳玄禮》)作品還有許多描寫情欲的曲子,如《玄宗捫乳》《祿山戲楊妃》等,顯示作者認為情欲為人情之所在,可盡情欣賞的創作主旨。
作者的這種創作主旨,是受元代“青樓文學”影響所至。元散曲和元雜劇都有許多以歌妓為題材的作品,大膽直露地描寫美人體態和情欲,這種風氣也影響了諸宮調的創作。另外,明代泛濫著一股注重世俗人情尤其是情欲的思潮,戲曲小說的創作多受此思潮的影響,此作的選曲者選擇合乎時人趣味的曲子,也使現存輯曲呈現出注重人情、情欲的思想特征。
在藝術上,此作富有文人作品的特征,抒情飽滿酣暢,描寫細膩逼真,語言文雅清麗。如在馬嵬坡兵變部分,作者用七套曲子渲染唐玄宗對楊妃的不舍之情和痛切的無奈,又如對楊妃的洗澡、梳妝、騎馬各有整套曲子詳盡描繪,《明皇游月宮》等曲富于詩情畫意等,都堪稱“一代英豪”的評價。
作品的不足之處,是為了歌頌人情而影響了道德評價。如把安祿山寫成一個為情所困的癡情種就很難為讀者所接受。另外,部分帶有色情意味的描寫也是敗筆之處。但總的來說,它反傳統的平民意識,文雅清麗的風格,都使其成為一部值得肯定的作品。
金元諸宮調對金元戲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元雜劇的一人主唱,來源于諸宮調的一人說唱;元雜劇的聯套形式和曲調、唱腔,多繼承和借鑒于諸宮調;元雜劇和南戲多有改自同題材諸宮調的作品。因此,金元諸宮調是中國戲曲發展史的一個環節,應給以一定的重視。
注釋
① 姚奠中《董解元和〈西廂記諸宮調〉考察》,見《中華戲曲》第9輯。李正民《〈董西廂〉作者籍貫探討》,見《晉陽學刊》1991年第1期。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詞曲·清代填詞·清詞的幾個階段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中國古代神話·中國古代神話名篇·盤古開辟天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