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答形影
【出典】 晉·陶潛《陶淵明集》卷二《形影神》詩《序》:“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其一《形贈影》:“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其二《影答形》:“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愿游崑華,邈然茲道絕。……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其三《神釋》:“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善惡同,安得不相語!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釋義】 晉義熙九年(413),四十九歲的陶淵明針對當時國內佛教徒宣揚“形盡神不滅”的宗教迷信論調,運用老莊玄學的自然觀,作《形影神》詩三首,用形象化的描寫批駁了佛家違反自然的學說,表達了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靈魂隨身體的死亡而死亡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例句】 嘆高臥北窗,閑過五十,無說答形影。(劉辰翁《摸魚兒·和韻》3248)作者像陶淵明一樣高臥北窗,并已到了陶淵明寫《形影神》詩的五十歲之齡,卻對人生妙諦沒有得出像淵明“答形影”那樣的通脫理論,所以在此表示感嘆。
上一篇:典故《爨下焦》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答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