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感思維過程中,借助作夢獲得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科學創造大量案例調查表明,靠作夢獲得創造成功的比例不小。可以說,在科學研究,文藝創作和技術發明中,靠作夢解決問題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難怪在美國的一座學校《諾菲爾德科學教學方案》中,勸告人們“必須為有利的‘作夢’提供機會——Kekule精神”。
研究靈感思維制過程中,有許多著名科學家、文學家、詩人、思想家、軍事家發現靈感常常出現在人們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夢境之中。當然在夢中產生靈感是有條件的,從夢狀來說,現美國堪薩斯州曼靈格基金會“西托”狀態研究中心的格林博士認為,一個人身心進入似睡似醒狀態時,腦電圖顯示出一系列長長的西托波,即腦電波的頻率為四至八周,科學家們稱之為“西托”。此時,一些原思維問題的意象會呈現在你的思維中,從產生靈感的機制來看,所思索的問題焦點不十分明確,對問題的思維達不到特別緊迫,甚至吃不好,睡不好的程度,也同樣不會出現“西托”式的夢境。所以,欲得到夢境中的靈感,必須從主客觀方面都具有相應的條件。條件達不到,夢還僅僅是夢。
使用西托夢境思維法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其一,思維著的問題聚集某一“焦點”上,形成不了“焦點”,無法有求于夢。
其二,所思考的問題價值使您感到非解決不可的境地,沒有這種精神壓力,夢中不會出現靈感。
其三,夢境中給的結論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尚須進一步思維加工,不可拿夢境中結果當做定論。
上一篇:被同伴排斥的兒童
下一篇:觀察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