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所交接皆當世豪杰,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稱之。少,風調皎爽不群;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
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初,皖人阮大鋮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
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復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開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以中傷姬。姬嘆曰:“田公豈異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壯悔堂文集》
〔注釋〕 李姬者名香:李香,又稱香君。 貞麗:姓李,字淡如,明末秦淮名妓。 陽羨:江蘇宜興的古稱。陳貞慧:即陳定生,參見《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注。 張學士溥:字天如,江蘇太倉人,復社發起人之一,崇禎四年進士,授庶吉士,故尊稱為學士。 夏吏部允彝:字彝仲,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與陳子龍等創立“幾社”,與“復社”呼應。明亡參加抗清斗爭,被俘后投水自殺。曾在吏部任職,故稱為吏部。 風調:風韻格調。 周如松:即當時著名昆曲家蘇昆生,原籍河南,寄籍無錫,故稱“吳人”。玉茗堂:湯顯祖書齋名。四傳奇:指湯的代表作《紫釵記》、《牡丹亭》(《還魂記》)、《南柯記》與《邯鄲記》。 琵琶詞:指明初高則誠所作傳奇《琵琶記》的曲辭。 雪苑侯生:侯方域自號雪苑。 己卯:明崇禎十二年(1639)。 阮大鋮:字集之,號圓海,懷寧(今安徽安慶)人。論城旦:指阮大鋮在崇禎初年閹黨敗后名列逆案,被革職為民。論,判罪。城旦,秦漢時罪人所充勞役的一種,白日防寇,夜間筑城,一般以四年為期。此處作處徒刑服苦役的代稱。 清議:公正的評論。古代一般指鄉里或學校中對官吏的批評。后世亦指朝廷中職司風憲監察或翰林院中的官吏對朝政的批評。《明史·馬士英傳》:“流寇逼皖,大鋮避居南京。……無錫顧杲、吳縣楊廷樞、蕪湖沈士柱、余姚黃宗羲、鄞縣萬泰等,皆復社中名士,方聚講南京,惡大鋮甚,作《留都防亂揭》逐之。” 貴池:今屬安徽省。吳應箕:即吳次尾。參見《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注。 世望:世家望族。歸德侯氏數代簪纓。這里還包含有方域父侯恂曾參加東林黨反對閹黨為世人所敬仰事。 下第:應科舉未中,此處指參加應天鄉試。 桃葉渡:在南京城內秦淮河與清溪合流處。相傳東晉王獻之曾于此送其愛妾桃葉渡河,故名。王獻之作有《桃葉歌》。 中郎:指東漢蔡邕,為《琵琶記》中的男主角。邕曾官左中郎將,故稱。 學不補行:學問雖好卻不能彌補其品行上的缺點。 開府:明清時稱各地的督撫。田仰:貴陽人,馬士英的親戚,弘光時為淮揚巡撫。
本文在明清古文中名氣很大,一半是因為孔尚任依此為藍本刻畫《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形象。香君的性格及劇中《卻奩》、《拒媒》等出的情節均以本文所述為主要依據。《桃花扇》得傳大名,本文便也隨之而不朽了。
明代文人涉足花叢,在南京秦淮河上選色征歌,以至與秦淮歌女結下情誼,甚至論及嫁娶,這樣的風月故事可以數出許多樁。而作為復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與李香君之間的兒女之私與悲歡離合,更成了文學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
這篇《李姬傳》是當事人為后世留下的關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第一手史料,而且獨具只眼地為后世描繪了一個雖淪落風塵,卻依然孤標傲世,不慕榮利,不屈服于權勢,對社會政治的是非清濁保持著清醒認識的歌妓形象,因而彌足珍貴。
這篇別傳共四段,首尾兩段一為前奏,一為尾聲,中間兩段是其主干。作者寫自己眼中和親密交往中的李姬,這一敘事角度便構成了文章的主線。因此第一段關于李姬的一般性介紹只能成為文章進入主題的前奏,而最后一段寫別后李姬拒絕田仰的邀聘也只是余波蕩漾的尾聲。當然前奏和尾聲都必不可少,且與主干部分水乳交融,構成全文嚴謹的整體。
第一段,作者先用一句話“李姬者名香”作必要而簡略的交代之后,就掉轉筆頭寫她的假母李貞麗的大“有俠氣”與“所交接皆當世豪杰”,以襯托作為養女的李香大有乃母之風,然后鮮明地點出李香“能辨別士大夫賢否”,曾經得到復社領袖張溥與名士夏允彝的稱道。再寫她“少,風調皎爽不群”與對音律歌唱所具有的才華,卻無一字道及李香君的美色,不作任何涉及輕薄的側艷之辭,顯示作者為李姬立傳,重德重才而不重色,為全文確立了較高的格調。
于是在主干部分,作者拋開了與李姬交往中一切深情繾綣和幽期密約,集中筆力記敘李姬生平行狀中值得大書特書的義卻阮大鋮之舉。阮大鋮為天啟朝權傾天下的閹黨魏忠賢余孽,曾奉魏閹為義父,為陷害東林黨人出過大力。崇禎登位后,閹黨事敗,阮大鋮名列逆案,由光祿寺卿革職為民,匿居南京庫司坊,起造第宅,蓄養聲伎,談兵論劍,企圖死灰復燃,是一個為當時朝野士大夫所不齒、為公正輿論所貶斥的人物。與侯方域同列復社四公子的陽羨陳貞慧與貴池吳應箕主持正義,排阮最力。阮大鋮為此假手王將軍想拉攏侯方域以軟化陳、吳等人,為他的東山再起消除阻力。是否與阮大鋮結交,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成了涇清渭濁、是非分明的原則問題。文章寫李姬憑著她對人際關系的敏銳感覺提醒侯方域,要他摸清“貧非結客者”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之游的真實意圖,又寫當了解王的真實意圖之后侯方域尚未采取行動,李姬便對他作了一番大義凜然的規勸,使侯“大呼稱善”,與王絕交,得以避免“負至交”、隳聲望的尷尬處境,保全了侯生的清操。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處均系李姬而非侯生采取主動,說明李姬的才慧見識與對是非的判斷均勝侯生一籌,而這一贊譽完全通過對比與烘托加以突出,盡得含蓄蘊藉之致。對此,《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深有會心,他在將這一情節移植改造為香君“卻奩”之后,于《桃花扇·鬧榭》一出中,借吳應箕之口,盛贊道:“香君卻奩一事,只怕復社朋友還讓一籌哩。”陳貞慧接口:“已后竟該稱他老社嫂了。”“社嫂”一詞施之于秦淮歌妓李香君,何其光寵乃爾。
第三段寫侯生應舉下第后,李姬于桃葉渡置酒送行。席間李姬“歌琵琶詞以送之”。早在第一段中,作者已經為此埋下了伏筆,說李姬“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然不輕發”一語,看似信手拈出,只有讀到桃葉渡送行的記敘時,我們才能體會到以琵琶詞作呼應關合的文意之佳妙和情意之深重。琵琶詞,指的是高明所作《琵琶記》。李姬臨別歌《琵琶記》曲辭,且以蔡伯喈比侯方域,說:“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然而“中郎學不補行”,才勝于德。《琵琶記》所述情節固然于史無稽,但蔡中郎確實有阿附董卓的劣跡,無以掩飾。“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李姬以“從不輕發”而今一發之后再“不復歌”相喻相誓,表達了愛人以德與生死相依的款款深情。作者筆下規箴侯生“終自愛”的李姬,顯示了凜然的風骨和高潔的格調,卻又如此深情綿邈、凄婉動人。這里在寫情侶臨別贈言時脫出常格,別具一種強毅的倫理道德的美學風采,攝取了發自李姬靈魂深處最為炫目的一次閃光,給讀者以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既是《李姬傳》取材和運筆的成功,也是侯方域自我反省的成功。侯方域入清之后因軟弱畏禍參加了河南鄉試,僅中副榜,此舉于民族氣節有虧,當時和后世都受人譏彈。現在無法確定《李姬傳》作于何年,但侯方域敢于直陳桃葉渡李姬“愿終自愛”的臨別贈言,說明在對蔡中郎媚事董卓一類的問題上自己是否“自愛”,曾經歷過內心反省。包括前文在義卻阮大鋮一事上的自我對照,應當說作者是在一定程度的反省意識支配下寫作《李姬傳》的。中國的文學與文人比較缺乏自我反省意識,侯方域愿以自己為參照,暴露主觀的欠缺和客觀的優勝,更覺難能可貴。
最后一段寫侯生去后之事,雖屬全文的尾聲,但對描寫李姬形象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筆。在這以前,李姬的動人光彩主要還是閃爍在她的言論之中,而到這時,她才以侯郎去后堅拒財雄勢大的“故開府”田仰的邀聘,以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田仰的三百金利誘與“有以中傷”的威逼,她都不為所動。李姬的品德和人格至此光芒四射。她最后說:“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證實了她為人的“風調皎爽不群”,言出必踐,忠于愛情。
《李姬傳》風格樸質剛健而無綺羅香澤之態;筆致含蓄,頗多有余不盡之意;選材凝練集中,不枝不蔓;行文坦率,具有可貴的自我批評的反省意識,顯示了名家風范。凡此種種,使《李姬傳》這篇別傳為人記誦,成為明清古文中的名篇。
上一篇:《李世衡喜藏書·〔北宋〕沈括》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氏之鳩·〔明〕陳子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