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曹操
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
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于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
吾婢妾使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集》
〔注釋〕 當歸:中藥名,有活血鎮定之效。 遵古:葬儀遵守古風,勢必厚葬,非亂世之宜。 頭病,曹操原患頭風病。 幘:包頭之巾。 大服:禮服。 臨:哭吊死者。 鄴:故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先為袁紹所鎮,后以封曹操,與長安等合稱五都。 西門豹:戰國魏人,曾任鄴縣令,除巫事尤為民間稱道。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已有筑壽陵于西門豹祠邊高原上的打算。 銅雀臺:位于臨漳西南的鄴鎮,建安十五年曹操所筑。 繐帳:稀疏的麻布所制的靈幔。 晡:下午。脯糒,干的肉和飯食,如現代的冷盆和糕點。 據陸機《吊魏武帝文》,這些東西后來便共分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已為魏王,孫權上書稱臣。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火爐上邪?”意思是,等于要他跳火坑。其臣下卻說:漢家氣數已盡,今天下十分,殿下已有其九,不必謙讓了。曹操于是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不久曹操病死洛陽。臨終曾立《遺令》,今語稱為遺囑。這是歷代遺囑中別開生面的一篇。
從開頭幾句看,他的病只是“小不佳”,并不嚴重,但畢竟有六十六歲了,如他的《短歌行》所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身后安排,自常縈繞心頭。遺令中叮囑家人喪葬從簡,無藏金玉珍寶,但“十五舉音”,原為漢文帝死前所規定,即只許百官早晚各哭十五聲,則已隱然以天子自居。又說天下尚未安定,駐軍不得離開防地,這是何等口吻!
末段是全文最精彩處,分香賣履之囑,尤為后人盛稱。看他前面所寫,對軍國大事,猶念念不忘,至此卻于繐帳伎樂,綬帶裘衣,皆一一在心。又令妾伎置銅雀臺,亦頗與白居易筆下上陽宮人相類。神智如此清明,至此不忘聲色,豈真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此文不但文風上可斷為曹操親作,非秘書之流所擬,他們怎么會想到分香賣履?想到了也怎敢寫上去?曹操尚通脫,《遺令》中正有其性格在,其可愛處在真率,正像第一段承認自己有小忿怒,大過失。
西晉元康八年(298),陸機游秘閣,見魏武遺令,傷懷久之,乃作《吊魏武帝文》,末有“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句。此時距曹操之沒,不過七十余年,而魏已為晉所取代。元人陳孚《彰德道中詩》云:“雨垂魏武分香淚,水涌周文讀《易》聲。”次句用曹操“吾為周文王矣”典,有對照意。
上一篇:《選古文小品序·〔清〕廖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遺黃瓊書·〔東漢〕李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