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賜鴨一只,簽標“雛”字,老夫欣然,取鴨諦觀,其哀葸龍鐘之狀,乃與老夫年紀相似,烹而食之,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鐵齒,俾喉中作鋸木聲。畜而養之,又苦無呂洞賓丹藥,使此鴨返老還童,為喚奈何?若云真個“雛”也,則少年老成與足下相似,仆只好以賓禮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昔公父文公宴路堵父,置鱉焉小,堵父不悅,辭曰:“將待鱉長而后食之。”仆仿路堵之意,奉璧足下,將使此鴨投胎再生,而后食之何如?
——《隨園尺牘》
〔注釋〕 諦(dì):仔細。諦觀:仔細察看。 哀葸(xǐ):可憐害怕的樣子。龍鐘:年老衰弱之狀。 西王母:古代神話中住在西方昆侖山之女神。《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言“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賓禮:對待賓客之禮。 奉璧:意為奉還,用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
“瓜子不飽是人心”,意為即使饋贈不飽滿的瓜子也是一份很重的情義。這句話往往是送禮者的謙詞。作為受禮者應從禮物去感受人情的溫暖,而不應計較禮物的輕重厚薄,即使心中有些想法,也不應形諸顏色,更不要說見之于言辭了。這是一般人對送禮和受禮的態度。而不顧禮儀規范、時常被人責罵輕薄的袁枚卻違反了通行之禮,竟堂而皇之把禮物退回,而且在回書中對所贈禮物挑三揀四,在當時不免是驚世駭俗的行為,大煞風景,頗傷臉面。
袁枚是個美食家,對食物十分講究。他曾說:“三年出一個狀元,三年出不得一個好火腿。”在《隨園食單》的“選用須知”一節上對原料的老嫩十分重視,真是達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程度。而陶怡云這個毛頭小伙竟送給他一只老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將原物奉還。
奉還贈品是要刺傷對方自尊心的。如何做到既退掉禮物,又不傷面子,這是需要靈活的處世藝術和幽默的人生態度的。古代有不少因飲食小事處理不當而壞事的例子。春秋時宋國主帥華元殺羊享士,而為華元駕車的羊斟沒有分到,于是,在宋楚交際之戰,羊斟就說:“昔之羊羹子為政(作主),今日之事我為政。”于是,他把戰車馳入鄭陣,華元被俘,宋軍大敗。春秋魯國公父文伯請南宮敬叔飲酒,以路堵父為陪客。上席的鱉小,請堵父食鱉,堵父怒辭曰:“將使鱉長而后食之。”遂出,弄得不歡而散。這些事件的釀成源于雙方都缺少幽默的人生態度,而袁子才則不然。他用調侃的筆墨寫了一封充滿詼諧、幽默的書信,其中妙語連珠,諧趣橫生,不僅消除了由于傷及面子而帶來的緊張,而且也會使當事人陶怡云忍俊不禁。詼諧幽默之功力大矣哉!
袁枚卻鴨的主要原因是鴨“老”,無法烹制。你看他怎樣形容其“老”:“其哀葸龍鐘之狀,乃與老夫年紀相似。”這個比喻不僅新穎獨特,而且帶有自貶色彩,不由得使對方消氣三分。試想,當時袁氏近耄耋之年,皤然老叟,蕭疏白發自然與“哀葸”之鴨有相似之處,再想到隨園老人蹣跚步履,自然也有鴨步風采,更不由得令人解頤。且不說雞鴨是否能與人齊壽,即使活到這把年紀,其筋之韌,其骨之堅硬,要吃,自然非得求助于刀鋸不可,因之引出了“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鐵齒,俾喉中作鋸木聲”。這又一個奇妙的比喻。讀者心目中的西王母,大多是在《漢武帝內傳》中降臨漢宮的西王母。她“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而袁枚提到的西王母是原始的西王母,也就是《穆天子傳》注中所記錄的“虎齒、蓬發、戴勝、善嘯”和司馬相如《大人賦》中所記的戴勝穴居“皬然白首”的西王母。文中把這位丑陋、令人恐怖的老嫗拉來作陪襯也有自我嘲諷之意,意謂我這個頭童齒豁的老漢還不如堅牙利齒的西王老母。
袁枚是長者,他也沒有必要一味屈己下人,在信的最后把鴨的比喻也贈給了對方。“若云真個‘雛’也,則少年老成,與足下相似,仆只好以賓禮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讀至此,不禁令人噴飯。陶怡云即使有不滿,或竟至憤怒,此時亦當瓦解冰消,化為一笑,在欣然接受退回鴨子的同時,說不定再買一只真正的雛鴨作為老鴨轉世的替身重饋于隨園老人呢!
上一篇:《愚溪詩序·〔唐〕柳宗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揚州清明·〔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