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徳;君子見其本則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于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于亭之東南隅,見叢竹于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詢于關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斬焉,篲箒者刈焉,刑余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郁,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于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于草木,猶賢之于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惟人異之;賢不能自異,惟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于亭之壁,以貽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聞于今之用賢者云。
——《白氏長慶集》
《養竹記》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寫于貞元十九年(803),時年三十一歲。白居易生長在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會的危機和人民的疾苦。他幻想著當權者能夠選賢任能,治理天下,企望著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業,故在《養竹記》中借養竹之事充分表達其慕賢守道、堅貞不渝的志向。作者將竹子喻為賢士,為什么呢?竹根基牢固、穩定,像講道德的人一樣可靠,竹子秉性剛直不阿,置身于這片土地之中,人們見到它便會想起那些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的志士;竹心是空蕩開闊的,可以容納各種道理,以至于人們見到它便聯想起那些心胸坦蕩的君子們;竹的骨節堅貞,堅貞可以立志,就如同那些磨煉修行、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堅持節操,始終如一的志士。正因為如此,君子往往植竹作為庭院陳設,以怡性養情。
竹子對于雜草來說,就像賢者對于平庸之輩。竹子不能自己區別于雜草,只有人能把它們區分開;賢者不能自己區分于庸者,只有其他賢者幫助區分。所以作《養竹記》,寫在亭子墻壁上,贈送給后來居住在這兒的人,也希望它能被今日任用賢者的人們看到。
《養竹記》一文,語言淺顯通暢,樸素自然,文字省凈,意境新穎,極富哲理性,同時又反映出作者對當時不注重培養人才,不知道愛惜人才的現實狀況感到憂慮的心情。
上一篇:《僮約·〔西漢〕王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養魚記·〔北宋〕歐陽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