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阜
寒家敝垣上藤蘿,見者多賞其初夏展放時,新綠如染,葉葉鱗次,微風過去,作碧波千萬頃。而某更領(lǐng)略秋冬之際,霜深宇凈,落葉滿庭階,如在萬山深處,令人意思孤遠。因憶此蘿為先君手植,至今三十余載。先君見背已二十余年,猶令某對之肅肅,不敢作凡近想。生我之教訓(xùn),固何時已乎!
敢請先生為書“蘿棲”字,以寵其居,志不忘也。
——《蘿棲稿》
人事代謝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沒有人可以獲得長生,也沒有人能夠阻止世事的變遷,這個事實也許是令人遺憾甚至是殘酷的。既然“逝者如斯夫”無法逆轉(zhuǎn),而人們對于已消逝的人與事又常常充滿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于是只能從記憶和遺物中尋找過去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并借此獲得某種情感上的補足與平衡。所謂睹物思人,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活動,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清代高阜寫給友人周減齋的這封書信就體現(xiàn)了這種心情。
作者家中庭院矮墻上的藤蘿,是一種蔓生植物,具有誘人的觀賞價值。他飽含感情地描寫出它在不同季節(jié)所展現(xiàn)的不同風貌。初夏之時,藤蘿一片青綠,藤葉像魚鱗一樣密布于枝上,微風吹過,綠葉飄動,如碧波蕩漾,在視覺和聽覺上令人產(chǎn)生不能言喻的美感,故一般都喜歡觀賞此時的藤蘿,因為它富于清新的活力。作者當然也欣賞這種美景,但他卻更鐘情于秋冬之際的藤蘿。此時天地空明澄靜,藤葉片片謝落于庭除,鋪滿地面,令人有如置身深山之感,因而誘發(fā)出孤寂深遠的情愫。這個畫面雖然不如初夏時那樣生動,卻具有另一種蘊藉深邃的美和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
但是作者并非只是為了描寫藤蘿,他是因藤蘿而懷念亡父。因為藤蘿為其去世的父親所親手種植,所以一見藤蘿便想起了亡父的音容笑貌和對自己的種種教誨,可以說是藤蘿加深了作者對其父親的思念。作者雖未對其父的品性人格作具體的敘述,但因物可見人。藤蘿是高潔平和的,而父親獨愛之,則父親之品行可見一斑。藤蘿從栽種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而父親去世也已逾廿載,其間經(jīng)歷了多少人事變化!對于過去種種,作者可能已淡忘了許多,但對于父親的尊崇與思念,卻并未隨時間而消逝。正如作者所說:“生我之教訓(xùn),固何時已乎!”誠然,如果沒有藤蘿,作者父親之教訓(xùn)也足以令作者終生難忘,但有了藤蘿的牽引,作者就更能時時感受父親之親切與嚴肅,從某種意義上講,其父的生命于藤蘿中得到了延續(xù)。
為了寄托對父親的懷念,作者請周減齋為其居處題名“蘿棲”,以“志不忘”。由于有了前文的鋪墊,所以這個屋名更富有深意,而作者自身的處世態(tài)度也得到了顯露。
上一篇:《與吳質(zhì)書·〔三國·魏〕曹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與周弘讓書·〔北周〕王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