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白居易集箋校》
〔注釋〕 巴峽:疑指“巴郡三峽”(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一帶,包括今重慶至萬縣一段區(qū)域,非指巫峽以東、湖北巴東縣以西之巴峽。 朵:指果實的成串成簇。 南賓守:忠州曾于天寶間改為南賓郡,乾元間復(fù)為忠州。南賓守,即忠州刺史。 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見過荔枝,卻未見過在一二三日內(nèi)摘下來的新鮮荔枝的人。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由江州司馬改任忠州刺史。在忠州只呆了一年即被召回京。這篇小文就寫于離開忠州的前夕:元和十五年(820)夏天。
荔枝原產(chǎn)廣東、福建等地。唐時四川也產(chǎn),但產(chǎn)量和品種均不及閩、粵。由于四川離長安近,運輸方便,唐時的貢品倒全由四川充任,從子午谷進(jìn)入。當(dāng)年楊貴妃吃的荔枝便是從那里用驛馬傳送進(jìn)京的。白居易生于北方,足跡未及閩粵,沒見過荔枝,一入川便對那里的荔枝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在忠州親自栽種荔枝,并寫了這樣一首詩:“紅顆珍珠誠可愛,白發(fā)太守亦何癡。十年結(jié)子知誰在,自向庭前種荔枝。”同時還在忠州西南角上建有荔枝樓一座,常常飲宴其間,也有詩為證:“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共誰嘗?”(《荔枝樓對酒》)至于對荔枝的贊美就更多了,如“深于紅躑躅,大校白檳榔。星綴連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羅裁襯殼,白玉裹填瓤。”“燕脂掌中顆,甘露舌頭漿。”(《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州楊八使君》)就是出于對荔枝的這種偏好。白居易在離開忠州前特意命畫工繪制一幅荔枝圖,準(zhǔn)備帶回京師向同僚和親友們夸耀,怕別人看了圖仍不甚明白,又特作此文加以說明。白居易時年四十九歲,自稱白發(fā)太守,對此小小的荔枝能有如此一片癡情,多少也可以反映白居易遭貶以后的一種心境:對政治斗爭已不那么感興趣了,對于生活卻是更加熱愛。
此文也屬于畫記。“序”即為“記”。它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荔枝的形態(tài)、色澤與味道。先寫荔枝樹的生長特點,從樹身、樹葉到花與果的形狀,以及開花、結(jié)果的時間一一作了介紹;次對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等一一作了描繪;再對荔枝的“粹液靈難駐,妍姿嫩易傷”的容易變質(zhì)的特點作了具體說明。經(jīng)此多方位多角度的描畫,沒見過荔枝的人讀了無疑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使人饞涎欲滴,以未嘗過此種奇果為憾事了。
全文僅用一百二十多字,卻獲得如此鮮明生動、宛然在目的藝術(shù)效果,那是作者略施了如下小技所致:一是多用比喻。比喻的特征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此文是寫給不識荔枝或“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看的,當(dāng)然最適宜于用比喻。作者正是看準(zhǔn)了這一點,幾乎全用比喻進(jìn)行描述,充分發(fā)揮比喻的功效,使本文大為增色。二是描寫有順序,有重點。它是從整體說到部分的,即從樹身開始,然后是葉、花、最后才是果,這就有條有理。言之有序。而它的描寫重點則是果實,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人們對荔枝的喜愛是因為它的果實鮮美可口,自然應(yīng)以它為重點,這又是主次分明。一篇短文能做到此二點,自然會明快雋潔。三是變化多端、長短交錯的句式也給本文造成一種流動婉轉(zhuǎn)的氣韻。明人楊慎在其《藝林伐山》卷一中曾對這篇短文下過這樣的評語:“此文可歌,可泣,可圖,可畫。”他也就是從這幾方面著眼的。
上一篇:《《花史》題詞·〔明〕陳繼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西湖夢尋》序·〔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