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元末明初江西詩詞·“江右詩派”的開山祖劉崧
劉崧(1321~1381),或作劉嵩,舊名楚,字子高,號槎翁,泰和人。自幼博學,天性廉慎。家貧力學,寒無爐火,手皸裂而抄錄不輟。十九歲(至元五年,1339年)游南昌時,與李叔正、萬石、楊伯謙、查和卿、周復等人皆以詩著稱,號稱“江西十才子”。元末舉于鄉(xiāng)[1],洪武三年(1370)舉經明行修科,改名崧,被召見于奉天殿,授兵部職方司郎中。為胡惟庸所惡,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胡惟庸伏誅,征拜禮部侍郎,未幾擢吏部尚書,尋致仕。十四年三月,與前刑部尚書李敬并征,拜敬國子祭酒,而崧為司業(yè),賜鞍馬。未旬日,卒于官,年六十一。福王時追贈禮部左侍郎,謚恭介。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明徐纮撰《明名臣琬琰錄》卷十二尹直撰《司業(yè)劉公言行錄》等。
劉崧平生好學、好著述,故著述頗豐,有《北平八府志》《嶺南錄》《東游錄》《職方集》《槎翁詩集》《槎翁集》,四庫錄其《槎翁詩集》八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冊錄其《槎翁文集》十八卷(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皇明西江詩選》錄其詩68首,《列朝詩集》錄74首,《明詩綜》錄50首,《江西詩征》錄118首,就連選詩標準甚嚴的《明詩紀事》也錄其詩23首。從這些明詩總集選錄其詩的數(shù)量來看,劉崧在明初詩人中很突出,堪稱明初詩歌大家。據(jù)粗略統(tǒng)計,《槎翁詩集》八卷,總共有詩歌2400多首,并且體裁多樣,有七言古詩(266首)、五言古詩(260首)、七言絕句(733首)、五言絕句(230首)、七言律詩(471首)、五言律詩(446首),此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古樂府、四言古詩、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六言絕句及數(shù)篇聯(lián)句雜體。
劉崧詩歌以明朝建國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自其19歲登上詩壇至入明前,計近30年;后期自入明至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去世,計13年。
前期詩歌,既有摹寫貴婦的閑情逸致,表達詩人生活態(tài)度與人生情趣的作品,又有反映元末亂世民生的苦難、生活的動蕩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之類題材的詩篇,前者或凄艷,或清麗古雅,后者則沉郁悲愴。風格凄艷之作如《姑蘇曲》:
姑蘇城頭烏夜啼,姑蘇臺上風凄凄。芙蓉露冷秋香死,美人夜泣雙蛾低。銅龍咽寒更漏促,手撥繁弦轉紅玉。鴛鴦飛去屧廊空,猶唱吳宮舊時曲。吳山青青吳殿荒,麋鹿來游春草長。闔閭門戶東風起,年年花落愁西子。
這是較為典型的學晚唐溫庭筠風格的詩篇,詩中的意象不外乎芙蓉、秋香、雙蛾、銅龍、更漏、繁弦、紅玉、鴛鴦等艷麗的景致,寄寓詩人的幽情,難怪宋佩韋說它“凄艷頗似溫飛卿”[2],沈德潛、周準也說“子高詩辭采鮮媚,骨格未高,應是學溫飛卿一派”[3]。類似風格的詩篇還有不少,如《照鏡曲》;清麗古雅者如《秋夜詞》。
此外,還有面對元末亂世而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作,風格沉郁悲愴,如《送顏用行歸吉水并柬康隱君》,寫戰(zhàn)亂所致滿目瘡痍的情景,慘不忍睹。又如《二月十八夜辭屋嘆》,寫百姓為避戰(zhàn)亂而被迫辭家的情景,顛沛流離之狀如在目前。類似詩篇,俯拾皆是。再如《東家嘆》《十一日寇拔古城圍始出東門渡江遇爭橋者幾陷于水既渡賦出自東門一首以自釋乙巳正月》《兵后過故里》《南鄉(xiāng)怨歌》《采野菜》《養(yǎng)牛嘆》《夜出羅村》《南山謠》等,都是寫民生多艱的詩篇,具有詩史意義。
后期詩歌,在朝時的詩歌題材以奉和、酬贈為主,風格雍容典雅,平正膚廓,對此后“臺閣體”的出現(xiàn)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故《四庫全書總目·槎翁詩集提要》稱劉崧“大抵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后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yōu)榕_閣博大之體”[4]。后忤胡惟庸而黜歸,寫了一些或放情山水或感時憂世的詩歌,情景交融,意境渾然。
前者如《奉和右丞廉惠山凱牙喜雨詩》,全詩語言典雅古奧,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淡乎寡味。詩題作“喜雨”,細讀之后也難以感受到其“喜”之有。類似的篇章尚有《奉和王誠夫短歌一首》《奉和孫真州伯剛南軒種竹十二韻》等,這類詩在劉崧詩集中所占比例很少,且有的奉和之作可稱佳構,如《匡山寨中奉和梅南劉府推韻呈公望楊主簿》:
萬里旌旗在眼中,千崖寒色待春風。愁來自少登臨樂,亂定誰論戰(zhàn)伐功。桂嶺天長云似馬,槎灘波凈月如弓。白頭幕府憂時切,此日題詩感慨同。
寫得情真意切。而題作“應制”的詩篇,在其詩集居然沒有找到,只有《進甘露詩十六韻》之類作品,才見其歌頌、諛美之辭。只是酬贈之作較多,有的堆砌詞藻,無實質內容可言,如《同蕭諶曠逵諸君子夜集蟠溪王新書舍得竹字》《過南圳訪友同王子與羅子理分韻得滿字》等。但有的也是真情流露,如《奉題王氏勤有書堂十四韻》《晚游興福寺奉和從兄本泉韻》等,不一而足。
后者如《水口田家》,寫水口田家的怡然自得的生活,親切自然。又如《入城》《漫興》《客情》《步月》《正月十九日》《玉華山》等,都是“得江山之助”的篇章,摹景狀物,清新自然,抒情寫意,生動傳神。
劉崧“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后進”,“詩風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5]。汪端《明三十家詩選》評論劉崧詩歌時說:“彥靜疏爽,如新籜搖風,幽花挹露;又如空山聽雨,曲澗鳴泉。蓋取材中唐、南宋,而不流于佻淺,洵一時雅宗也。”都是就其雅正詩風而言的。宋佩韋《明文學史》稱“他的《姑蘇曲》,凄艷頗似溫飛卿”[6],是就其早期詩的特色而言的。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批評其缺點為“體弱,局于方程,不能展拓”,則是就其不足而言的。立論角度雖然不同,但都言之成理[7]。《靜志居詩話》稱:“子高句鎪字琢,頗具苦心,惜其體弱,局于方程,不能展拓。于唐近大歷十子,于宋類永嘉四靈,于元最肖薩天錫。”指出了劉崧詩歌的淵源所自,頗具識見。
注釋
[1]按:尹直《侍郎劉公崧傳》作“至正丙申應鄉(xiāng)試,報捷者至”,至正丙申即十六年,亦即1356年。[2]宋佩韋:《明文學史》,第39頁。[3]沈德潛、周準:《明詩別裁集》,第33頁。[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4374頁。[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4374頁。[6]宋佩韋:《明文學史》,第39頁。[7]朱彝尊撰:《靜志居詩話》卷二“劉崧”條,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008~266,臺灣明文書局1991年版。
上一篇:宋元江西詩詞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贛中詩詞·臨江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