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宋元江西詩社·南宋江西詩社·上饒詩社群
上饒詩社群主要是由寓居上饒的詩人所結,其中辛棄疾及上饒“二泉”(韓淲、趙蕃)為主要人物。辛棄疾曾于1182年至1188年間寓居上饒帶湖,又曾于1194至1202年間寓居上饒鉛山,寓居時間長達十幾年。而韓淲、趙蕃寓居時間更長,先后達幾十年之久。這些人在上饒寓居期間結有很多詩社。
辛棄疾上饒帶湖詩社
絕代佳人,曾一笑、傾城傾國。休更嘆、舊時清鏡,而今華發。明日伏波堂上客,老當益壯翁應說。恨苦遭、鄧禹笑人來,長寂寂。詩酒社,江山筆。松菊徑,云煙屐。怕一觴一詠,風流絃絕。我夢橫江孤鶴去,覺來卻與君相別。記功名、萬里要吾身,佳眠食。[1](辛棄疾《滿江紅·送徐撫干衡仲之官三山時馬叔會侍郎帥閩》)
據蔡義江《辛棄疾年譜》:該詞作于1189年辛棄疾居上饒時;又辛棄疾于淳熙十二年(1182)至紹熙元年(1191)居上饒,且淳熙十二年間辛棄疾與徐衡仲有唱和,見辛詞《鷓鴣天·徐衡仲惠琴不受》[2]。綜上,該詩社當在上饒,活動于1182年至1191年間。
辛棄疾(1140~1207),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與蘇軾并稱“蘇辛”。他是我國著名豪放派代表詞人,也是南宋時期著名愛國將領。
徐安國,字衡仲,上饒人。嘗為岳陽州學官,又嘗任連山令。
辛棄疾鉛山詩社
五云高處望西清。玉階升。棣華榮。筑屋溪頭,樓觀畫難成。長夜笙歌還起問,誰放月,又西沉。家傳鴻寶舊知名。看長生。奉嚴宸。且把風流,水北畫耆英。咫尺西風詩酒社,石鼎句,要彌明。[3](辛棄疾《江神子·和李能伯韻呈趙晉臣》)
據《辛棄疾年譜》:該詞作于嘉泰元年辛棄疾居鉛山時,又辛棄疾于慶元二年(1196)至嘉泰二年(1202)居鉛山。綜上,辛棄疾似于1196年至1202年間在鉛山與李能伯、趙晉臣諸人結有詩社。
趙不迂,字晉臣,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直敷文閣學士,趙士礽四子。他曾在紹熙、慶元間建書樓于永平北門以供眾覽。內藏書數萬卷。慶元二年(1196)趙不迂從江西漕使崗位上被免職,退隱永平閑居。退隱期間,趙不迂與辛棄疾過從甚密。
李能伯其人不詳。
趙不遁真率會
辛棄疾《壽趙茂嘉郎中二首》之二:
鵝湖山麓湛溪湄,華屋眈眈照綠漪。子侄日為真率會,弟兄剩有唱和詩。楊花榆莢渾如許,苦筍櫻桃正是時。待酌西江援北斗,摩挲金狄與君期。[4]
據“子侄日為真率會”,趙茂嘉當與家人結過真率會。又據《稼軒先生年譜》云該詩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辛棄疾居上饒時[5]及詩中“鵝湖山麓”云云,該真率會當差不多于1189年結于上饒。
據《稼軒先生年譜》趙茂嘉為趙不遁。事見謝旻修《(康熙)江西通志》卷九十六:“趙不迂,字晉臣。嘗創書樓于上饒。兄不遁,字茂嘉,后改名不過。登進士第,為清湘令,嘗立兼濟倉于鉛山天王寺。”
韓淲、吳子隆詩社
韓淲《感皇恩·和吳推官》:
詩社酒徒閑,村村花柳。月榭風亭更霞牖。臨春結綺,又是那回時候。不禁中夜雨,相僝僽。弄蕊攀條,為尋芳酒。一斗誰能問千首。江南云夢,空說氣吞八九。持杯人共我,能吟否。[6]
韓淲《吳推官同昌甫諸人飲澗上》:
世味嚼蠟爾,臨風強吟哦。故人今誰來,門前車馬多。招邀忽聚集,款曲成婆娑。齒發我已老,歲月如擲梭。有酒不為飲,奈此好事何。分題詠清趣,但恐俗所呵。吳侯金閨彥,公余乃相過。歡笑酬座人,時春復清和。濯我澗上泉,因之而嘯歌。[7]
據劉宰《送吳兄入京序》“吾鄉吳子隆兄宦游五十年,進不求榮,退不謀利……在官公余,即閉門讀未見書,或招勝友命駕出游、飲酒賦詩以為樂。于儀真同僚中,惟與今春官小宗伯曹公及前農卿辛公厚。在揚、在杭非此所知。故章泉趙先生在日,與某書言,子隆在上饒時,同僚無可其意,所與游惟寓客章泉與南澗韓先生及今奉常余公耳”[8]、陳造《送吳子隆節推之官信州五首》、陳造《吳節推趙楊子曹器遠趙子野攜具用韻謝之》及韓淲《送吳推官》“執友曹器遠,髙才步瑤京。許予非詞伯,只字罔敢輕。因君官玉溪,乃曰能詩聲……忽焉秩滿歸,歲月流電經……器逺如相忘,為說華發生。君之趙子野,惜未同鷗盟。所賦定益竒,南北兩山橫”,韓淲詩中所謂吳推官當為吳子隆。該詩社當在信州,參與者當還有趙蕃。
韓淲(1159~1224),字仲止,號澗泉,祖籍開封,南渡后隸籍上饒(今屬江西)。元吉子。早年以父蔭入仕,為平江府屬官,后做過朝官。寧宗慶元六年(1200)藥局官滿,嘉泰元年(1201)曾入吳應試。未幾被斥,家居二十年。淲清廉狷介,與同時知名詩人多有交游,并與趙蕃(章泉)并稱“二泉”。
趙蕃(1143~1229),字昌父,號章泉,原籍鄭州,南渡后僑居信州玉山(今屬江西)。早歲從劉清之學。曾為太和主簿,調辰州司理參軍,因與知州爭獄罷。時清之知衡州,求為監安仁贍軍酒庫以卒業,至衡而清之罷,遂從之歸。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猶問學于朱熹。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秘閣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節。
韓淲、吳紹古詩社
韓淲《送推官攝邑鉛山》:
準擬新涼共酒卮,溪山到處少清詩。何年結社得如此,比日登樓已可知。制邑且分蓮幕去,鳴琴應負錦囊隨。鵝湖石井青楓峽,又近淵明把菊時。
因韓淲《澗泉集》中有許多與吳子似唱和的詩作;又據《鉛山縣志·卷十一·名宦》“吳紹古字子嗣,鄱陽人。慶元三年(1197)任鉛山尉”,故該推官疑為吳子似。該詩社活動時間也當在1197年左右,活動地當為上饒。
韓淲、趙蕃所結其他詩社
據韓淲詩《送趙推官衡州》“著眼塵網外,納身詩社中”、《海月謠·送趙永興宰》“酒徒詩社,自此冷落”、《次韻蓋友》“交游盡詩社,名譽得蘇端”和趙蕃詩《送章季亨》“詩社三年陪唱屬,交情一意保終初”、《呈梁從善》“不但梁郉丈人行,更吾騷雅社中人”、《用初三日韻簡伯玉昆仲》“同社推詩好,今宵況月明”,韓淲與趙蕃當還與人結有許多詩社,只是囿于材料限制這些詩社皆不可考。但因韓淲家居上饒二十來年,而趙蕃居上饒時間更長,這些詩社當有很大一部分活動于上饒。
王洋真率會
王洋《季文作真率會遇大雪寒甚主人之居狹不容散步為嫌作數語為解》:
一風一雨天醞雪,溪上行人手吹裂。主人掃巷作光華,滿注金罍喚賓客。酒酣耳熱膽量寬,容我口開非逼仄。天寒促膝政相宜,共道興來連舉白……[9]
據上,王洋當與凌季文諸人結有真率會。又據曾幾詩《挽王元渤舍人二首》“觴詠陪真率,言談見坦夷”,曾幾似也有可能參與該真率會(曾幾于1149年至1155年僑居上饒)。又據王洋詩《陳長卿凌季文自弋陽寄酒曲以詩謝之》“六十行年兩鬢蒼,興來猶愛引杯長”及《己巳(1149)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陳氏園次壁間徐眀叔韻》,王洋與凌季文結真率會似可能在1149年前后。又因王洋紹興十七年(1147)后即寓信州,故該真率會亦似當在信州。
王洋(1087?~1154?),字元渤,原籍東牟(今山東蓬萊),僑居山陽(今江蘇淮安)。徽宗宣和六年(1124)進士。高宗紹興元年(1131),召為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吏部員外郎,守起居舍人,坐事免。十年,由權發遣吉州改知邵武軍。十七年,由知饒州任罷。寓信州,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勝,自號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
凌景夏,字季文,余杭人。紹興二年對策第二,呂頤浩稱其詞勝張九成,任紹興府觀察推官。帥綦崇禮薦于上。六年,擢秘書省正字。八年,遷著作佐郎。九年,景夏與館職胡珵、朱松、張廣、常明、范如圭等六人共奏封事,言和議非便。秦檜憾之,除工部員外郎。檜罷兵,斥景夏知外郡及閑居凡十余年。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又先后知撫州、襄陽府、鼎州、宣州諸府。
曾幾生平參本書相應章節。
注釋
[1]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888頁。[2]蔡義江、蔡國黃:《辛棄疾年譜》,齊魯書社,1987年,第148至197頁。[3]《全宋詞》,第1957頁。[4]《全宋詩》,第48冊,第30004頁。[5]陳思編撰:《辛稼軒先生年譜》,民國遼海叢書本。[6]《全宋詞》,第2250頁。[7]韓淲詩皆參《全宋詩》,第52冊。[8]劉宰:《送吳兄入京序》,《漫塘文集》卷十九,民國嘉業堂叢書本。[9]王洋詩參《全宋詩》,第30冊。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末清初江西詩詞·明末詞人·萬時華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宋元江西女性詩詞·宋代女性詩詞·何師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