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代帝王對《孝經》的推尊與表章
《孝經》的內容,除了家庭倫理意義上的孝道外,又有政治意義上的孝治。孝治對封建帝王統治具有極大的價值,所以歷代帝王都極力推尊《孝經》,并通過各種方式表章之。
漢代是尊崇、表章《孝經》最隆的朝代之一。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對后世影響甚大?!缎⒔洝烦蔀椤捌呓洝敝?,也始于漢代。近儒簡朝亮《讀書堂答問》中說:
漢制,《孝經》置博士,此孝文帝時也。其后以《五經》博士統之,凡通《五經》者,皆兼《孝經》也。
由于皇帝的倡導,在漢代,誦習《孝經》的風氣很盛。據史籍等記載:帝室皇胄如漢宣帝劉詢、漢平帝劉奭、漢廣川王劉去、漢沛憲王劉輔等人,都曾拜當時的名師大儒學習《孝經》并且精通之(見洪亮吉《通經表》)。而且,漢代還在民間推廣《孝經》。據《漢書·平帝紀》記載:
(平帝元始三年夏)立官稷及學官??粚W,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更崇尚經學,《孝經》還推廣到期門、羽林之士。據《后漢書·儒林志》記載:
光武中興,愛好經術,……建武五年,修起太學?!性?,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饗射既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于前,冠帶搢紳,環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后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授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乎乎!洋乎乎,盛于永平矣!
東漢時還規定:司隸校尉等武官,也須由《孝經》師主監試經(陳澧《東塾讀書記》引《續漢書·百官志》)。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頻頻,政權更替迅速,但君王們仍然尊崇、表章《孝經》。據古籍記載:
晉穆帝永和十二年二月,帝講《孝經》;升平元年三月,又講《孝經》。(虞淳熙《孝經集靈》)
(南齊)武帝永明三年,文惠太子于崇正殿講《孝經》。( 《南齊書》)
(梁)昭明太子講《孝經》殿中,中庶子徐勉、祭酒張充執《經》。天監八年九月,于壽安殿講《孝經》、《論語》,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 《梁書》)
(陳)文帝天嘉元年,令沈文阿于東宮講《孝經》。( 《陳書》)
凡此種種,可見兩晉南北朝時尊崇《孝經》的風氣盛行于帝室與朝廷。
唐代也是歷史上尊崇、表章《孝經》最隆重的朝代之一,自唐高祖開始,就倡導誦習《孝經》。唐太宗時,更是大力推廣《孝經》,甚至手下的屯管飛騎武士,也授之以《孝經》,與東漢時的制度相似。據虞淳熙的《孝經集靈》記載: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帝詣國子監釋奠,命祭酒孔穎達講《孝經》。自屯營飛騎,亦授以《經》。二十年,命趙宏智攝司業,為終獻,既而就講,宏智談《孝經》忠臣孝子之義。
唐玄宗則于天寶二年作《孝經注》成,隨后頒行天下,又將《孝經》勒于石碑,第二年,唐玄宗頒布詔書,令全國家家戶戶都要備藏《孝經》,并加以誦習:
(天寶三年)十二月癸丑……詔天下家藏《孝經》。( 《新唐書·玄宗紀》)
(唐天寶年間)詔天下家藏《孝經》,精勤教習,學校之中,倍加傳授,州縣官長申勤課焉。( 《唐會要》)
唐代即要求通經者無論通二、三、五經,均應兼通《孝經》(此說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唐以后各朝也往往通過學校設學、科舉出題等制度的設立,鼓勵士子學者誦習《孝經》,以擴大影響。如:
宋仁宗嘉祐二年,增設明經試法,凡明兩經或三經、五經,各問大義十條,兩經通八,三經通六,五經通五,為合格。兼以《論語》、《孝經》、策時務三條。(馬端臨《文獻通考》)
元世祖時,遷都北京城,更立國子學于國城東,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王圻《續文獻通考》)
清代表章《孝經》也很隆重,除了科舉試題中常有增試《孝經》的做法外,清順治皇帝還撰有《御注孝經》一卷,雍正皇帝時則有《敕撰孝經集注》一卷。
從古至今,注釋研究《孝經》的專書約四百多種,而帝王所作的約二十幾種,可見歷代帝王對《孝經》的重視,遠過于其他經書。
上一篇:孝經《卿大夫章第四》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吳猛:恣蚊飽血》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