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古文《孝經》的傳授
顏貞獻今文《孝經》后,就有不少學者傳承之,《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有名家。”漢文帝(公元前179至前157年在位)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為今文博士。
漢成帝(公元前32至前6年在位)時,劉向檢校書籍,把今、古文《孝經》進行比較,刪除了古文《孝經》中文字繁惑之處,定經文為十八章,基本上以今文本為準。東漢經學家馬融、鄭眾并傳之。
今文《孝經》的傳習、研究,以東漢經學家鄭玄為較早的大家。鄭玄(公元127至200年),字康成,世稱“后鄭”,以別于鄭興、鄭眾父子。鄭玄遍注群經,大都以古文經說為主,但他注《孝經》則以今文為底本,后世稱其《孝經注》為“鄭注”(清代學者阮福則考定:鄭玄注《孝經》未成,其孫鄭小同續成之,說見《孝經義疏補》)。
東漢之后的大部分學者研究《孝經》,都取今文本并信從“鄭注”。西晉時期,《孝經》和《論語》共立“鄭氏博士”一人,這是官方對“鄭注”的肯定。南北朝時期,“鄭注”在北方盛行,研習《孝經》的北方學者有李炫、樂遜等,都屬于鄭玄學派;研習《孝經》的南方學者有王規、張璣、顧越、荀昹等,荀昹認為“鄭注”為優,范蔚宗、王儉等人也信從。可以說,今文《孝經》及“鄭注”在后世的傳習研究中基本上占主流地位,直至隋、唐時期。到清代時,學者又鉤沉索隱,復現“鄭注”。
至于古文《孝經》的傳習,則幾經波折。
東漢時期,許沖為其父許慎獻《說文解字》一書給皇帝,在上書中曾提到:
慎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說。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郎衛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并上。
可知許慎曾傳習古文《孝經》。后來的古文《孝經》傳習者,大多稱源于孔安國的《孝經傳》即“孔傳”。孔安國曾作《孝經傳》的說法,首見于三國后期魏晉的經學家王肅的《孔子家語后序》。王肅(公元195至256年),字子雍,也曾遍注群經。他不喜鄭玄之學,與鄭氏學派對立,人稱“王學”。考《漢書·藝文志》,其中僅提到孔安國得古文《孝經》,并無孔安國作《孝經傳》之說,許沖上皇帝書里也沒有提到孔安國作《傳》,所以后儒多有懷疑王肅說法者。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齊、梁以今文《孝經》的“鄭注”與古文《孝經》的“孔傳”并立學官,可見當時已有偽作的孔安國《古文孝經傳》出現和流傳了。偽“孔傳”可能就出自王肅等人之手。
梁朝后期,在戰亂中,古文本《孝經》及偽“孔傳”都佚亡了。到了隋朝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秘書學生王逸托言說在長安城里尋訪得到了古文《孝經》及“孔傳”,將它們獻給著作郎王邵,后來又為河間人劉炫得到。劉炫作《古文孝經稽疑》一篇,敘其得失經過,又作義疏,授徒講學,影響擴大后聞于朝廷,朝廷遂令古文“孔傳”與今文“鄭注”共立學官。但當時的學者就多有異議,認為古文《孝經》與“孔傳”是贗品。《隋書·經籍志》也說:“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按:齊梁時的“孔傳”即疑為偽作,劉炫所得者更可能是偽中之偽了。
上一篇:孝經《五刑章第十一》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卿大夫章第四》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