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孟子》中對孝的論述
《孟子》是“亞圣”孟軻及其門人“萬章之徒”所著。漢代儒者已經(jīng)視《孟子》為“擬圣之作”,是輔翼經(jīng)書之“傳”,宋以后《孟子》更正式列入了“十三經(jīng)”中。
后代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孟子》七章中與《孝經(jīng)》相發(fā)明處甚多,甚至有文字、句式相同者。但《孟子》中卻無明確提到《孝經(jīng)》之書。《孟子》中也有不少論及孝道、孝治的內(nèi)容,下面將對這方面的內(nèi)容加以引述、介紹:
1.孟子曰:“……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詢問治國安邦之道時,提出使人民對“養(yǎng)生喪死”沒有遺憾,就是“王道”之始,而在讓百姓能耕織自給之外,又能教化百姓以孝悌之道,就能使天下歸順了。這正是“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觀念。
2.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認為:方圓百里的小國就可以因?qū)嵭腥收固煜職w順。只要減免刑罰,減輕賦稅,使百姓能深耕細作,讓年輕人在閑暇時間里講求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人忠心、誠實守信的德行,并用以在家中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君主上級,這樣,即使是造些木棒也足以抗擊披堅執(zhí)銳的秦楚大軍。孟子重視、夸顯孝悌之道對政治的作用,在此表達得再清楚不過了。
3.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這段著名的言論,與《孝經(jīng)·廣要道章》中的“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等句子,在義理上也有相通之處。
4.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干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鄒問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
……
然友復(fù)之鄒問于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盧,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滕文公章句上》)
這是孟子通過然友勸說滕文公(滕定公世子)遵守喪親禮制,并以之影響世人,終于使眾人心悅誠服。在這里,孟子引用了孔子、曾子等關(guān)于孝道與喪禮的言論,可見孟子的孝道及喪祭的禮制觀念也是源自孔子等先儒們的。
5.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離婁章句上》)
孟子說:“道在近處卻往遠處求,事情容易卻往難處做——其實呢,只要人人都親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太平了。”這也正是以孝治天下的觀念。
6.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離婁章句上》)
孟子關(guān)于“古者易子而教之”的言論,頗值得玩味。父子之間因為求好而互相責難,就會傷了感情,所以君子不教子,易子而教。
7.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 ‘有’。曾皙死,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 ‘亡矣’——將以復(fù)進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離婁章句下》)
孟子的這段話,先講“事親為大”、“守身為大”,又稱頌曾子養(yǎng)親是養(yǎng)“志”,即順從親意的敬親之養(yǎng),而不是養(yǎng)“口體”。推測其中語意,孟子也是強調(diào)事親與養(yǎng)親都應(yīng)具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與“敬”。
8.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離婁章句上》)
這是很著名的一句話。東漢趙岐《孟子章句》注“不孝有三”之句云:“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9.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章句上》)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之句。孟子在此,認為仁的實質(zhì)就是孝,義的實質(zhì)就是悌,而且智、禮、樂等等也與孝、悌相關(guān),這與《孝經(jīng)》的提法相同,即把孝悌之道當作德行和教化的根本。
10.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父子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yǎng)焉。其設(shè)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離婁章句下》)
孟子為他的朋友匡章的“不孝”辯護,認為匡章只是“父子責善而不相遇”而已。在這里,孟子又提到了“世俗所謂不孝者五”,與前面所說的“不孝有三”又有所不同。
11.孟子曰:“……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萬章章句上》)
《孟子·萬章章句上》集中地談到虞舜的德行、孝道。孟子認為,虞舜的孝可稱得上是大孝,因為他終其一生,像幼兒一樣依戀父母,只有得到父母的歡心,才是他最大的快樂。
12.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盡心章句上》)
孟子的“良知”“良能”觀點,是很著名的。他認為:愛父母,敬兄長,正是人的良知和天性,而這也就是仁與義的出發(fā)點和本源。
除了《論語》、《禮記》、《孟子》外,其他的儒家經(jīng)典中還有關(guān)于“孝”的記載和論述,如《春秋左氏傳》中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經(jīng)文載:“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這就包含了當時人們對孝的認識;如《儀禮》中關(guān)于父母喪葬儀式和祖先祭禮儀式的記載,與古代孝的觀念和孝行制度關(guān)系密切;再如《詩經(jīng)》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孝”的字眼或體現(xiàn)出了“孝”的倫理思想,其中《小雅·蓼莪》歌詠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一唱三嘆,感人情懷。可見,孝的觀念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孝經(jīng)《《孝經(jīng)》的影響深入而廣泛》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jīng)《《禮記》中對孝的論述》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