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孝經》的影響深入而廣泛
《孝經》在儒家諸經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經過歷代帝王以各種形式進行表章,更形成了倫理道德思想的權威,對于各階層人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漢代,《孝經》即被規定為兒童識字后必讀之書,而后世多延用其制,可以說,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誦習《孝經》是每個讀書人必行之事。《孝經》所宣揚的孝道,緣于人間血緣關系,講述家庭倫理道德,容易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這就是“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由人倫親情而引申出“孝治”的觀念,也易于為人們所認同。因此,許多士子、學者、官員都把《孝經》奉為立身之本。如《周書·齊煬王憲傳》中記載:
宇文貴,字乾福,少聰敏,涉獵經史,尤便騎射,始讀《孝經》,便謂人曰:“讀此一經,足為立身之本?!?/p>
再如《隋書·何妥傳》中記載:
時納言蘇威,常言于上曰:“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何用多為?!?/p>
北宋學者司馬光說:
然《孝經》、《論語》,其文雖不多,而立身治國之道,盡在其中。( 《再乞資蔭人試經義劄子》)
這類言論,在古籍中時常可見。許多仁人志士,以忠孝自勵,篤行孝道,盡心竭力事奉父母,或以忠君愛國的行為,來實踐更高層次上的孝道,也是《孝經》中“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思想的體現。直到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仍然說:“發揚天性,遏絕悖德,莫切于《孝經》?!保?《與吳檢齋先生書》)
《孝經》不僅對漢民族的思想、倫理、文化和個人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國的其他少數民族也產生了影響,這一點從《孝經》被一些少數民族翻譯為本民族文字也可以得到驗證。儒家經典被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的,以《孝經》為最早。據《隋書·經籍志》記載:
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可悉陵,以夷語譯《孝經》之旨,教于國人,謂之《國語孝經》。
據《宋史·高麗傳》記載:
夏國元昊,自制蕃書,形體方整,類八分,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
據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記載:
金大定年,譯女真字《孝經》。
據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補》記載:
元大德十一年,中書右丞孛羅木兒,譯進蒙古字《孝經》。
據朱師轍《清史稿·藝文志》記載:
清雍正五年,《欽定繙譯孝經》一卷。
可見,至清雍正時,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北魏、西夏、金、蒙古及滿族五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孝經》譯本了。這表明了少數民族對《孝經》的重視,也表明了《孝經》對少數民族的巨大影響。
上一篇:孝經《《孝經》對朝鮮、日本的影響》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孟子》中對孝的論述》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