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言篇·挈泰山越河濟
《兼愛中》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泰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泰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強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古者圣王行之。
【鑒賞】“挈泰山越河濟”,是墨子善譬的好例,廣為流傳。這里“挈”是舉起。“河濟”指黃河濟水。“江河”指長江黃河。直,是副詞,僅,只是。
這里墨子原話的整體意思是,當今天下的士君子說,兼愛好是好,就是不可行,如舉起泰山超越黃河濟水一樣不可行。墨子說,你的譬喻不當。舉起泰山超越黃河濟水,可以說需要強勁有力,從古到今,沒有人能做到。兼相愛,交相利,跟這不同,古代圣王曾做到過,這可從他們書寫在簡帛、鏤刻在金石、雕琢在盤盂、留傳于后世子孫的文獻中知道。
從邏輯上說,墨子原話貫穿墨家總結的譬喻式類比推論的建立和破斥。先說譬喻式類比推論的建立。《小取》說:“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這是譬喻式類比推論的定義。其常用連接詞是“譬若”,“猶”,“是猶謂”等。《小取》說:“是猶謂也者同也。”“是猶謂”,意同于“這猶如說”,說明兩件事情的相似,類比推論常用的連接詞。
論敵(辯論對方)“天下士君子”的論點是,墨子兼愛說的論點,雖然出于“善”心,符合“仁義”,但只是良好的愿望,在現(xiàn)實中做不到。為了從整體、絕對意義上否定兼愛說的“可行”性,就將之譬喻為“挈泰山越河濟”,“以超江河”。憑借人力,“挈泰山越河濟”,“以超江河”,在整體、絕對的意義上是否定的。泰山、黃河、濟水和長江的辯論素材,為雙方所熟知,自然會用為譬喻。
再說譬喻式類比推論的破斥。墨子反駁說:“是非其譬也。”表明對方錯誤運用譬喻式類比推論,譬喻不當,不倫不類。“挈泰山而越河濟”,“以超江河”,“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未嘗有”。墨子又列舉古籍記載,說明古者先圣四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都曾實行兼相愛、交相利的事實。
《小取》說:“吾豈謂也者異也。”“吾豈謂”:意同于“我難道那么說了嗎”,說明兩件事情的不相似,是反駁對方類比推論時常用的連接詞。墨子的話意同于說:“吾謂兼愛可行,吾豈謂挈泰山以越河濟可行乎?”論敵所謂“兼愛說不可行”,是在整體和絕對的意義上說的,墨子所謂“兼愛說可行”,是在部分和相對的意義上說的,各有部分真理和合理意義。
墨子原創(chuàng)“挈泰山越河濟”,“以超江河”的譬喻詞,受到后世學者的關注。《孟子·梁惠王上》載孟子跟齊宣王對話說:“挾(xié,音協(xié):用胳膊夾住)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孟子把墨子說的“挈”,修改為“挾”,“越河濟”,“超江河”,修改為“超北海”,寓意沒有改變。明陳禹謨《駢志》卷20,把孟子“挾泰山以超北海”,跟墨子“挈泰山以越河濟”二語并列對偶,作為“駢志”一例,并引墨子的話來解釋,傳為文壇佳話。
上一篇:《墨子·文本篇·所染》鑒賞
下一篇:《墨子·名言篇·明小不明大》鑒賞